日期
人物库
李汾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太原平晋人字长源
为人跌宕不羁。
工诗,雄健有法。
进士不第,一度为史馆书写。
后为恒山公武仙尚书省讲议官,又与不合,逃走被追获,被囚绝食死,年不满四十。
字长源平晋人,系出雁门
旷达不羁,好以奇节自许。
避乱入关,京兆尹子容爱其才,招致门下。
留二年,去之泾州,谒张公信,甫一见,即以上客礼之。
自是㳺道日广,然关中无一人敢与相轩轾者。
元光末,用荐书得从事史馆
旧例,史院监修宰相为之,同脩翰长至直,学士兼之。
编修官专纂述之事,若从事,则职名谓之书写,特抄书小史耳。
凡编脩官得日录,分受之,纂述既定,以藁授从事从事录洁本呈翰长
平居无事,则翰长从事或列坐饮酒赋诗。
一预史事,则有官长掾属之别。
长源素高亢,不肯一世,乃今以斗食故,人以府史畜之,殊不自聊。
高张诸人,率以新进入馆,史家凡例,或未能尽知,就其所长,且不满长源一笑。
故刊修之际,长源在旁,则蓄缩惨沮,握笔不能下。
长源正襟危坐,读太史公左丘明一篇,或数百言,音吐洪畅,旁若无人。
既毕,顾四坐漫为一语云:看。
秉笔诸人积不平,而雷、李尤所切齿,乃以嫚骂官长,讼于有司。
然时论亦有不直雷、李者,故證左相半,踰年不能决。
右丞师公以伤风化为嫌,遣东曹掾置酒和解之,不得已乃罢。
寻入关。
年,驱数马来京师,日以马价佐欢,道逢怨家,则画地大数而去。
年,恒山公仙在邓之西山长源往说之,署行尚书省讲议官
既而恒山参知政事思烈相异同,颇谋自安,惧长源言论,欲除之,遁之泌阳,竟为所害。
长源孝友,廉介过人者甚多,宁寒饿而死,终不作寒乞声向人,人亦以此爱之。
平生以诗为专门之学,其所得为尤多。
洛阳才子怀三策,长乐钟声又一年。
清镜功名两行泪,浮云亲旧一囊钱
烟波苍苍孟津渡,旌旗历历河阳城
长河不洗中原恨,赵括元非上将才。
三辅楼台失归燕,上林花木怨啼鹃。
空馀一掬伤时泪,暗堕昭陵石马前。
同辈作七言诗者,皆不及也。
辛卯秋,遇予襄城,杯酒间诵关中往来诗十数首,道其流离世故,妻子凋丧,道涂万里,奔走狼狈之意,虽辞旨危苦,而耿耿自信者故在,郁郁不平者不能掩。
清壮磊落,有幽并豪侠歌谣慷慨之气。
此诗兵火中散亡,今就其少作,予所能记忆者录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灵裕南北朝末隋初 518 — 6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8—605 【介绍】: 僧。
定州钜鹿人俗姓赵
少聪颖过人。
出家于赵郡应觉寺。
博学多闻,人称裕善萨
文帝赐资助营山寺,号灵泉
后迁住演空寺。
有《十地疏》、《地持疏》、《般若疏》、《华严疏》、《涅槃疏》、《四分律疏》、《圣迹记》、《佛法东行记》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姓赵
定州钜鹿曲阳人
幼知敬僧礼像。
惧闻屠杀声。
六岁即茹素。
父母强破之。
不可。
七岁求出家。
二亲以资质之妙。
宜世其业。
固莫之许。
叹曰。
吾一生坏矣。
遂益习复以究家学。
年十五念欲遁去。
而适丁父忧
苦块之礼。
罔敢弗至。
既释服竟。
赵郡应觉寺。
从明宝二禅师落发。
其母初未尝闻也。
年二十有二禀具。
即诵四分僧祇。
八日书诵俱了。
刺史侯景
尤加器重。
后南游漳淦。
专学四分于隐公所五夏。
能臻其奥。
道凭尝以地论之指授慧光。
依凭法席兹久。
剖奇发新。
莫不推揖。
宣帝方宠进法上。
诏为大统
以驾御英彦。
而望风趋势者。
比足立。
操守无所变。
上因加敬。
然于华严涅槃地论律部。
但寻旧解。
若大集般若观经遗教等疏。
则独出渊思。
而壹扫宿说。
安游荣等三师杂心。
嵩林二师成实。
皆口传心受。
曾无遗误。
其博赡可知矣。
邺都者十二白。
内外号之。
裕菩萨云。
宣帝疾。
诏开华严。
昭玄诸统。
法主
有一雄鸡。
常随众集。
逮散席。
乃飞鸣西南树上。
一夕殪。
帝遂有瘳。
内出袈裟三百领。
而俾散之。
又诏住官寺。
固辞。
知命之际。
方事禅寂。
未盈炎溽。
而起赴檀越范阳卢氏之请。
负笈者万指。
未几还邺。
所务如旧。
一日安东王楼睿。
于僧前遍加礼拜。
次至
见其有异。
忽股慄流汗。
即从受戒。
且为营治宝山寺
齐亡。
周废二教。
服斩缞绖带。
率其徒二十辈。
遁山谷间。
夜释竺墙。
昼攻鲁诰。
益力其所缀述。
皆部粹类聚。
期以贻后。
属岁荐饥。
遂出卜书一卷。
使坐市肆取米。
占者丛闹。
得米颇多。
亟焚其书。
隋兴
教亦昌盛。
首被徵命。
开皇三年
相州刺史樊叔略
千法师会。
当元席。
诏复僧职。
叔略因举为都统
固引去。
游燕赵。
两河稔其化十年
止洛之灵通寺。
夜得牒于庭。
若言报缘之终。
咸阳者。
明年玺书下相大慈寺
曰。
咸阳之厄验矣。
竟徒步至
诏住大兴善寺
仍诏有司。
议立国统。
表辞再三。
乃诏左仆射高颖。
右仆射苏威
纳言虞庆则
总管贺若弼等。
诣寺宣旨。
代帝受戒忏罪。
施绫锦帛三百匹。
宝山构建。
帝躬署寺额曰灵泉
而又徙步以归。
谓人曰。
往来之劳非厄乎。
俄徙演空寺。
诏问起居。
仁寿中
帝分布所藏神尼舍利于诸州起塔。
所在灵应尤多。
世皆以为祥瑞。
独以每所见。
无非白华白树白云。
岂吉相哉。
吾第恐国有丧祸也。
初人弗之信。
既而献后文帝崩。
相州刺史囧阳公薛胄
堂础变玉。
设斋庆贺。
曰。
流离也。
宜戒慎之。
心以为不然。
后竟坐杨谅谋逆事。
徙边。
仁寿之季。
寒陵山筑九级浮图。
昉四级。
督之急。
曰事或有障。
日夕并力。
将八级而晋阳难作。
其先见之明如此。
时忽讹言化。
而究其所从起不可得。
曰。
吾其亡矣。
即诲厉门人。
至七日早。
作赋哀速终悲永殡二诗。
夜语侍者曰。
吾兹背殊痛。
三更觉香气充室。
口犹称佛名号。
明相现时。
奄尔示寂于演空寺。
大业元年正月二十二日也。
寿八十八。
树塔窆于宝山灵泉寺侧。
性直重爽垲。
服章觕弊。
虽贵达厮下。
礼貌无所间。
往来曾莫望其将迎。
身佩白光奕然。
照映幽晦。
姿禀孝爱。
母疾将归养。
中道闻讣而返曰。
吾兹以严母冥福可也。
志存远大。
不局偏授。
故单讲双时。
雅为恒度。
其赴他请。
非颙仰之至。
不屑就。
然未尝苟简以邀檀施。
有一寺请讲。
暇隙见园。
迫近法席。
问知其故。
恶之即辞去。
主谢过。
愿悉犁其四十亩。
以种谷乃已。
素无积蓄。
好施予。
宝山石龛
名金刚胜力住持那罗延窟。
镌法灭之相于岩石。
凡坐必正面西向。
所服御一准律。
以范来学。
或讥其邀名。
笑曰。
使诚邀名而为善。
不犹愈于邀利而为不善者乎。
沙门亡其名。
燕人也。
丐一言之益以别。
付以高僧传曰。
经诰禅律。
恐杂圣心。
未若景行于此之为得也。
其人欣戴而去。
说戒羯磨。
无传欲法。
尝入净影寺
正值布萨。
坐堂上见远公传欲。
抗声曰。
慧远以为有法事因缘故尔说欲。
然而众僧听戒。
岂是魔事耶。
或以告
诣堂。
曰。
仁者当以身摄物。
说欲之制。
法主可为哉。
顶礼受其语。
其述著。
有十地疏四卷。
地持维摩般若各二卷。
华严疏及指归合九卷。
涅槃疏六卷。
大集疏八卷。
四分律疏五卷。
大乘义章四卷。
胜鬘央掘寿观仁王毗尼母往生论弥勒上下生遗教等诸经。
各为疏记。
成实毗昙智论各钞五卷。
圣迹记二卷。
佛法东行记。
众经宗要。
译经体式。
受菩萨戒法。
并戒本首尾。
注华严等经论序。
大小乘同异论。
舍利目连传。
御众法等外。
制安民论。
陶神论。
各十卷。
㲉卵成杀论。
字本七卷。
庄纪老纲式经。
兆纬相录。
医决符禁法文。
断水虫序。
齐世三宝记。
灭法记。
光师弟子十德记。
僧制寺诰。
十怨十志颂。
齐亡消日颂。
触事伸情颂。
寺破报应记。
孝经义记。
三行四去颂。
诗评杂集等五十卷。
行于世。
释灵裕
俗姓赵
定州钜鹿曲阳人也。
年居童幼异行感人。
每见仪像沙门必形心随敬。
闻屠杀声相亦切怆胸怀。
致使乡党传芳亲缘为之止杀。
年登六岁便知受戒。
父母强之誓心无毁。
寻授章本及以千文。
不盈晦朔。
书诵俱了。
至于孝经论语。
才读文词兼明注解。
由是二亲偏爱望嗣门风。
年七岁启父出家。
父以慧解夙成。
意宗继世决誓不许。
唯令俗学专寻世务碍之道法。
叹曰。
不得七岁出家。
一生坏矣。
遂通览群籍资于父兄。
并包括异同深契幽赜。
唯老庄及易。
未预承传。
年十五潜欲逃世。
会丁父艰。
便从世疾苫块萦转。
杖而能起服毕厌俗。
心猛不敢辞母。
默往赵郡应觉寺。
投明宝二禅师而出家焉。
其人亦东川之摽领也。
既初染大法敕令诵经。
执卷而誓曰。
我今将学必先要心。
三藏微言定当穷旨。
终无处中下之流。
暨于儒释两教。
遍须通晓也。
年始弱冠。
慧光律师英猷邺下
即往归禀。
会已殁世才经七日。
独嗟无遇。
戒约何依。
乃回投凭师听于地论。
荏苒法席终于三年。
二十有二方进具戒。
还从明宝二德求为本师。
乃皆辞曰。
吾为汝缘吾非汝师。
可往胜上所也。
遂赴定州而受大戒。
即诵四分僧祇二戒。
自写其文。
八日之中书诵俱了。
定州刺史侯景
访道行奏请度之。
隶入公名甚相器重。
后南游漳滏。
隐公所偏学四分。
随闻寻记五卷行之。
又以地论初兴。
惠光开悟之元匠。
流衍弘导。
道凭师之所亲承。
并有别传。
依凭法席。
晨夜幽通发奇剖新者。
皆共推揖。
有齐宣帝盛弘释典。
大统法上势覆群英。
学者望风。
向附用津侥倖。
仗节专贞。
卓然不偶伦类。
但虑未闻所闻。
用为翘结耳。
统深委高亮钦而敬之。
自此专业华严涅槃地论律部。
皆博寻旧解穿凿新异。
唯大集般若观经遗教等疏。
拔思胸襟非师讲授。
又从安游荣等三师听杂心义。
嵩林二师学成实论。
功将一纪解贯二乘。
纲领有存皆备科举。
而精爽弘赡理相兼通。
曾与诸僧共谈儒教。
旁有讲席。
参涉间闻两听同散。
竟以相闻覆述句义并无一遗。
由此邺下擅名遐迩驰誉。
且而刚梗严毅守节自专。
至于都讲覆述励怀非任。
世供道望销声避隐。
有事不获已者。
让而受之。
夏居十二。
邺京创讲名节既著。
言令若新。
预听归依遂号为裕菩萨也
皆从受戒三聚。
大法自此广焉。
因以导物为恒务矣。
意存纲领不在章句。
致有前后重解言义不同。
亡筌者会其宗归。
循文者失其宏趣。
会齐后染患愿讲华严。
昭玄诸统举以当法主
四方一会雅为称先。
时有雄鸡一头常随众听。
逮于讲散乃大鸣高飞。
西南树上经夜而终。
俄尔疾遂有瘳。
斯亦通感之明应也。
内宫由是施袈裟三百领。
受而散之。
文宣之世立寺非一。
敕召德望并处其中。
国俸所资隆重相架。
时郁为称首。
令住官寺。
乃固让曰。
国意深重德非其人。
幸以此利授堪受者。
其高谢荣时为类若此。
有善生法供则受而无惮。
其摄引陶化又若此也。
故其所行藏。
不为世情之所同测矣。
年四十有七。
将邻知命。
便即一心想禅虑岩阿。
未盈炎溽。
范阳卢氏闻风远请。
乘时弘济不滞行理。
便往赴焉。
至止讲供。
常溢千人。
听徒嘉庆前后重叠。
后还邺下
诸法师连座谈说。
安东王娄睿
致敬僧次至前。
不觉怖而流汗。
退问知其异度
即奉为戒师。
宝山一寺裕之经始。
为施主倾撒金贝。
其潜德感人又此类也。
周氏灭齐。
二教沦没。
乃潜形世壤。
衣以斩缞三升之布。
头绖麻带如丧考妣。
誓得佛法更始方袭旧仪。
引同侣二十馀人居于聚落。
夜谈正理书读俗书。
学既探幽随览缀述。
各有部类。
名如后列。
时属俭岁粮粒无路。
造卜书一卷。
令占之取价。
日米二升以为恒调。
既而言若知来。
疑者丛闹。
得米遂多。
曰。
先民有言。
舐蜜刃伤。
验于今矣。
索取卜书对众焚之。
日别自往。
须臾获价。
卷席而归。
所得食调及时将返。
用供同厄遂达有年。
大隋运兴。
载昌释教。
裕德光先彦即预搜扬。
开皇三年相州刺史樊叔略
创弘讲会延请僧。
立节前标遗法明寄。
一期影向千计盈门。
元帝允副玄望。
有敕令立僧官
略乃举为都统
因语略曰。
统都之德。
裕德非其德。
统都之用。
用非其用。
既其德用非器。
事理难从。
佥谓。
舍于此人则荐失纲要。
后更伸请。
乃潜游燕赵。
五年行化道振两河。
开皇十年洺州灵通寺。
夜于庭中得书一牒。
言述命报厄在咸阳
初莫测其然也。
至于年。
文帝崇仰释门远讯髦彦。
皆云。
裕德覆时望矣。
因下诏曰。
敬问相州大慈寺灵裕法师
朕遵崇三宝归向情深。
恒愿阐扬大乘护持正法。
法师梵行精淳理义渊远。
弘通玄教开导聋瞽。
道俗钦仰思作福田。
京师天下具瞻四方辐凑。
故远召法师共营功业。
宜知朕意早入京也。
得书惟曰。
咸阳之厄验于斯矣。
然命有随遭。
可辞以疾。
又曰业缘至矣。
圣亦难违。
乃步入长安不乘官乘。
时年七十有四。
敕遣劳待令住兴善
仍诏所司咸集僧望评立国统。
众议咸属莫有异词。
笑曰。
当相通委何用云云。
遂表辞请还。
置言详覈。
览表究情。
依即听返。
仆射高颖等。
意存统重。
又表请留。
即下敕。
令且住此。
曰。
一国之主义无二言。
今复重留情所未可。
告门人曰。
王臣亲附久有誓言。
近则侮人轻法。
退则不无遥敬。
故吾斟酌向背耳。
寻复三敕固邀。
较执如上。
苏威曰。
朕知师纲正。
自在人
诚不可屈节。
乃敕左仆射高颖右仆射苏威纳言虞庆则总管贺若弼诸公诣寺宣旨。
受戒忏罪。
并送绫锦衣服绢三百段。
助营山寺。
御自注额可号灵泉
资送优给有逾常准。
力步而归达于本邑。
顾而言曰。
往返之弊厄不亡乎。
由是敕问屡驰。
䞋锡重沓。
稽疑请决者不远而至餐风沐道者复结于前矣。
末又住演空寺。
相州治西。
秉操弥履行逾肃。
闻之又下诏曰。
敬问演空寺大德灵裕法师
朕遵仰圣教重兴三宝。
欲使生灵咸蒙福力。
法师舍离尘俗投旨法门。
精诚若此。
深副朕怀。
其为国主思问如此类也。
仁寿中年
分布舍利州起塔。
多有变瑞。
时人咸嘉为吉徵也。
闻而叹曰。
此相祸福兼表矣。
由杂白花白树白塔白云。
相现吉缘。
所为凶兆。
众初不信之也。
俄而献后文帝相次升遐。
一国素衣。
斯言有据。
相州刺史内阳公薛胄所住堂础忽变为玉。
谓为善徵也。
设斋庆之。
曰。
斯琉璃耳。
宜慎之戒之。
可禳之以福。
不从其言。
杨谅起逆。
事有相缘。
乃流之边裔。
追悔昔言不慎之晚矣。
又于寒陵山所造九级浮图。
仁寿末岁止营四层。
一旦急催曰。
一切无常事有障绝。
通夜累构将结八重。
命令断作。
仅得施座安
值晋阳事故。
生民无措其手足。
命复悬于后载。
其先见之明皆若此也。
于时邺下昌言。
师将过世矣。
道俗云合同禀归戒。
访传音之无从。
亦信福命之云尽。
乃示诲善恶励门人。
从觉不愈。
至第七日援笔制诗二首。
初篇哀速终曰。
今日坐高堂。
朝卧长棘。
一生聊已竟。
来报将何息。
其二悲永殒曰命断辞人路。
骸送鬼门前。
从今一别后。
更会几何年。
至夜告侍者曰。
痛今在背。
吾将去矣。
至于三更忽觉异香满室。
内外惊之。
静虑口缘念佛。
相继达于明相。
奄终于演空寺焉。
春秋八十有八。
大业元年正月二十二日也。
哀动山世。
即殡于宝山灵泉寺侧。
起塔崇焉。
清贞洁己正气云霄。
器识抗迹尘表。
师资传授斯寄得人。
身佩白光映照幽晦。
眄睐高视瞻见远近。
而奉禁自守杜绝世烦。
虔虔附道克念齐圣。
母病绵笃追赴已终。
中路闻之竟不亲对。
嗟曰。
我来看母今何所看。
宜归邺寺为生来福耳。
割略亲爱如此之类。
至于弘法轨模。
万代宗辖。
志存远大不𢩁偏授。
故有单讲双时。
雅为恒度。
略文对讲生常不经必有传讲。
要须延请供承颙仰方登法座。
尝有一处敷演将半。
因行游观乃近园问其本缘云。
是讲主所有。
曰。
弘法之始为遣过原。
恶业未倾清通焉在。
此讲不可再也。
宜即散之。
便执锡持衣径辞而出。
讲主曰。
法师但讲。
此业易除耳。
复未足忧之。
便借倩村民犁具。
一时耕杀四十亩
拟种谷田。
斯道俗相依。
言行无
一人而已。
其讲悟也始微终著。
声气雄远辩对无滞言罕重宣。
或一字盘桓动移数日。
或一上之中便销数卷。
及至后讲更改前科。
增减出没乘机显晦致学者疑焉。
曰。
此大士之宏规也。
岂可以恒情而断之。
故十夏初登。
而为领袖倾敬。
或大德同集间以谑情。
及裕之临席。
无不肃然自持諠闹攸静。
所以下座尼众莫敢面参。
而性刚爽服章粗弊。
贵达之与厮下。
承对一焉。
去来自彼曾无迎送。
故通儒开士积疑请决。
艺术异能抱策呈解。
皆顶受绝叹。
言不写情。
可谓坐镇雅俗于斯人矣。
邺下谚曰衍法师伏道不伏俗。
裕法师道俗俱伏。
诚其应对无思发言成论故也。
又营福业。
寺宇灵仪。
后于宝山石龛一所。
名为金刚。
性力住持。
那罗延窟面别鑴法灭之相。
山幽林竦言切事彰。
每春游山之僧。
皆往寻其文理。
读者莫不歔欷而持操矣。
其遗迹感人如此。
自前后行施悲敬兼之。
袈裟为惠出过千领。
疾苦所及医疗繁多。
但得厚味先必奉僧。
身预伦伍片无贮纳。
讲授之隙正面西方。
凡所涕涶返而咽之。
一报无弃。
形不妄涉口不净词。
人畜训诲绝于呵捶。
乃至责问童稚诫约门人。
自述己名彼号仁者。
苦言切断闻者泪流。
自有师资希附斯轨年登耳顺养众两堂。
简以未具异室将抚。
言行有滥即令出众。
非律所许。
寺法不停女人尼众。
誓不授戒。
及所住房由来禁约不令登践斯励俗后代之弘略也。
沙弥受具和上德难。
故尽报不行。
自馀师證至时临众。
若授以三聚则七众备传。
故使弘法之时方听女众入寺。
并后入先出直往无留。
致有法席清严向传宇内。
侍者供给不预沙弥
僧制正无论主客
内惟护法外肃愆过。
身服清修不御绫绮。
垂裙踝四指。
衫袖仅与肘齐。
祇支极长至胫而已。
设见衣制过度则处众割之。
故方裙正背大毡被褥。
皮革色钱宝等物。
并不入房。
何况身履而为资具。
斯又处俭之后教矣。
常服五条由来以布。
纵有缯帛成施。
终以惠人。
祇支亦尔。
馀则弊纳而已。
世有激刺。
颇用以为邀名者。
时或达之。
曰。
吾闻君子争名小人争利。
复何辞乎。
或曰。
名本利缘耳。
曰。
吾得利便失名矣。
又曰。
此乃诈为善相。
答曰。
犹胜真心为罪也。
时人以为佳言。
其志行之仪可垂世范。
故传者不漏其节焉。
自年三十即存著述。
初造十地疏四卷。
地持维摩波若疏各两卷。
华严疏及旨归合九卷。
涅槃疏六卷。
大集疏八卷。
四分律疏五卷。
大乘义章四卷。
胜鬘央掘寿观仁王毗尼母往生论下生遗教等经各为疏记。
成实毗昙智论各抄五卷。
圣迹记两卷佛法东行记众经宗要译经体式受菩萨戒法并戒本首尾注华严等经论序大小乘同异论舍利目连传御众法等。
各有聚类。
宗要可传。
又制安民论陶神论各十卷。
劝信释宗论㲉卵成杀论字本七卷。
庄记老纲式经兆纬相录医决符禁法文断水虫序齐世三宝记灭法记师弟子十德记僧制寺诰十怨十志颂齐亡消日颂触事申情颂寺破报应记孝经义记三行四去颂诗评并杂集等五十馀卷。
久行于世。
言无华侈。
微涉古制。
略情取理者久而味之。
又凡授法意专行用。
有返斯趣者。
告曰。
原圣人垂教教被行人。
人既不行还同不学。
有违者驱出。
斯又重法成人者也。
安民陶神二论。
意在传灯惠流民品。
笃识高行此焉攸属。
有黄龙沙门
邺中同听经论。
禅律罔不吞委行解相贯。
学者传之将返燕郡
故来别
乃致请曰。
愿垂示一言要法所谓即解即行而能长益沙门道行者。
曰。
必如来言临别相告。
后将首路。
曰。
经诰禅律恐杂圣心。
高僧一传即凡景
辄以相酬可为神用耳。
其人欣戴赍传还乡。
斯寔殷鉴物表机悟有宗也。
又生常处众必先端首。
说戒羯磨无传欲法。
讽谏之术闻者如流。
当于京辇入净影寺
正值布萨径坐堂中。
远公说欲。
抗声曰。
慧远读疏而云。
法事因缘众僧听戒。
可是魔说。
合座惊起怪斥其言。
识者告
趋而诣堂。
曰。
闻仁弘法身令易传。
凡习尚欣。
圣禁宁准。
顶礼自诫衔泣受之。
由是至终常赴集。
其生物信顺皆若此焉。
东夏法流。
化仪异等。
至于立教施行取信千载者。
其一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黄永
人物简介
字云孙号艾庵
江苏武进人
顺治十年(1655)进士,官刑部员外郎
以奏销案罢官。
家居后,发奋读书,至老不倦。
工诗词,与同邑董以宁、邹抵漠、陈维格有“毗陵四子”之称。
其词“不趋新斗险,整摄自余情致”(沈雄古今词话》)。
著有《黄云孙诗选》、《溪南词》、《艾庵存稿》、《珊珊传》。
生平事迹见《江苏诗征》卷六四。
溪南词·序
温、和生而《花间》作,刻羽引商;李、晏出而《草堂》兴,谐声依咏。
淮海、漱玉倡温丽之微言;稼轩放翁极雄豪之变态。
投袂而赴节,咏歌朝庙之端;比事以属词,怅别都门之外。
管弦所协作者,掇腴搴芳,词令斐然,听之惊心动魄。
洵元音之鼓吹,衍乐府之源流。
近代而还指不多屈。
用修元美,几同秦升堂;徵仲眉公,亦比欧苏入室。
张右文纂图谱,恰在泯绝之日;钱功甫辑词华,适丁散佚之年。
各出新声,俱标艳体,多有缘情雅作。
宁为累德微词,碧云红叶之章,共推扬于文,正杨花谢桥之句,犹许可于伊川
盖假物而行吟,实贤者所不免。
未可呵为蜡屐,奚容等若雕虫。
仆解绂偷闲,读书怀古,咏绿肥红瘦,不觉魂销;吟残月晓风,能无技痒。
爰寻声而按谱,遂累句以成编。
托景言怀,或缘感激而归旷远;逢时揽胜,或因欢冶而起悲愁。
卉蕊涉趣于朝昏,虫鸟争妍于远迩。
假闺房而矢咏,岂曰淫哇;望古昔以具言,敢流愤激。
风云月露,尽入笔端;尹吉姬姜,俱供词料。
写生体物,未造语入微;惜别征歌,将深情如诉。
厥类既广,为调良多,翰墨怡情,窃愧短辕之犊;声歌娱志,犹长日之棋。
藉以消忧,用兹捐忿。
随时铨次,间多先后之殊;辨物成章,弗别短长之体。
诚知蓬垢自喜,未窥倾国之令姿;然而瓦缶杂陈,或当拊髀之雅好。
情词剌谬,倘蒙一顾于周郎;教诲殷勤,愿贶百朋于陆子。
庶乎,挈微蛙眢井,得窥苍昊之全;转尺鲵蹄涔,获识江河之大。
敢云齑臼,聊备刍荛。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邓嘉缜清末民国初 1845 — 1915
晴花暖玉词
1845-1915字季垂江宁(今江苏南京)人。
邓廷桢孙,邓尔咸子。
少孤,奉母辗转、滇、黔,最后兄履吉湖南,又迎养至
及江南平,奉母归。
贫苦励行。
同治九年(1870)优贡,用知县
光绪元年(1875)举人
四年,母卒,终丧,始出就官贵州,权贵筑
改知贞丰州,又权知正安州,皆有惠爱。
长于断狱,死囚往往得更生。
奏调至台湾,补嘉义
甲午内渡,调至,主赋事。
于荫霖湖北,复招入幕。
擢守襄阳,调武昌黄州郧阳
光绪三十一年(1905),简授徽州府知府,改知锦州府,调奉天
东三省改定官制,署奉天巡警道。
未几,裁缺,遂引疾自免,寄居北京天津
老更世变,时时为小词以自遣。
著《暖玉晴花馆词》二卷。
晴花暖玉词·跋
右裒录先大夫晴花暖玉词,凡二卷,共一百九十五首。
先大夫生平所谓诗文多不存稿,四十以后之官黔中,始为小词。
在官二十五年,所历五行省,虽久速简剧不一,然治事有暇,不废倚声,中间惟在诸罗簿书填委,遭时多故,吟咏偶稀,自余未尝辍也。
宣统纪元,先大夫年六十有五,乞身𢾅门,益依度曲自遣。
七年之中,积稿盈寸。
比诸在官,正复相埒
今之所录,以在官时为上卷,去官后为下卷。
茧纸蚓书,杂厕丛束,不敢谓移写必无失次,粗举先后,以告子孙。
嗟乎,使先大夫得假贞寿,则不肖所述宁止此耶,宁止此耶。
己未十一月长至,不肖男邦述录竟,谨识。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法通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龙泉石楼人
地属隰州
群山险隘。
夐僻见图谍。
多幽僧介士居之。
风俗尤薄恶。
游僧或有道于其间者。
以不知所向而问。
其人则遭灰面之辱。
时虽未出家。
每厌苦之。
开皇末
举室从释。
谓人曰。
吾今乃得脱杻械。
辞钳𮡧矣。
抵州委二男二女并妻于僧尼寺。
己以弟子。
礼事通化寺明法师
自尔道风所被。
尽汾晋。
莫不推慕。
村邑聚落。
月建斋会。
且则饼饵相馈遗以解斋。
高门大第。
直造堂奥无拥滞。
主人迎笑。
如旧知识。
此其习俗至今。
尝值县令于甲野间。
何僧。
曰山客。
令命拘系以听。
即绝粒。
绕狱行道。
是夕狐鸣令听事。
尊幼寝寐不能安。
且欲纵之。
不肯曰。
我方以为乐。
虽纵我焉适哉。
且不食行道自若。
狐夕鸣益甚。
日父老相与譬解。
乃引去。
又暮投宿一村舍。
犬啮胫。
血濡踵。
犬寻震死。
传者异焉。
释法通
龙泉石楼人
初在隰乡未染正法。
众僧行往不达村闾。
如有造者以灰洒面。
虽处俗情厌恒俗。
开皇末年
独怀异概超出意表。
剃二男二女并妻之发。
被以法衣。
陟道诣州委僧尼寺。
时有问者便答曰。
我舍枷锁志欲法。
既达州寺如前付嘱。
便求通化寺明法师度出家。
于即游化稽湖。
南自龙门北至胜部。
岚石汾隰无不从化
多置邑义月别建斋。
但有沙门皆延村邑。
或有住宿旦解斋。
家别一槃。
以为供。
此仪不绝至今流行。
河右诸州闻风服义。
有僧投造直诣堂中。
承接颜色譬若亲识。
故通之率导其德难伦。
行本邑。
县令逢之。
问是何僧。
答云山客令乃禁守不许游从。
即绝粒竭诚绕狱行道。
其夜听事野狐鸣叫。
怪相既集夕不安。
放遣。
曰。
我绕狱行道正得道理。
如何见放。
经日不食。
夜又狐鸣。
宫庶以下莫不震惧。
苦劝引挽方从其请。
尔后巡行无时宁舍。
曾投人宿。
犬咋其胫。
寻被霹死。
风声逾显。
后卒于龙泉
余以贞观初年。
承其素迹遂往寻之。
息名僧纲住隰州寺。
亲说往行高闻可观。
欣其馀论试后披叙。
夫以高世之量随务不伦。
统其大归莫非道。
所以九十六部。
兼邪正之津途。
一十七群。
现机缘之化迹。
故能光开佛日。
弘导尘蒙。
摄迷没之鄙夫。
接戒浊之浇首。
并得开智清悟圣革凡。
弘道利生于是乎在。
今有不达之者。
同世相轻。
睹其家业丛杂。
阅其形骸尘弊遂则雷同轻毁。
曾不大观。
由之自陷。
备于成教。
故文云。
观法师种姓形有。
但受其法开我精灵。
斯言可归。
有之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法顺隋末唐初 557 — 64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7—640 【介绍】: 隋唐间僧。
雍州万年人俗姓杜又称杜顺和尚
年十八出家,事因圣寺珍禅师
为华严宗初祖。
终南山开讲《华严经》。
唐太宗曾召入宫,赐号“帝心”,故又被称为“帝心尊者”。
坐定于雍州义善寺
有《华严五教止观》、《华严法界观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杜氏
雍之万年人
年十八弃俗。
从因圣寺僧珍禅师出家。
魏氏。
素习定学。
先是京师之东有地亢爽。
俗号马头。
营而居之。
方鸠工。
善类子来。
倏就端绪。
有犬身黄足白。
然不知其所从至。
日衔负土木尤勤效。
时过中。
虽饥不食。
事闻。
诏所司日给米三升。
以旌异之。
及其毙。
则工亦告备矣。
端坐。
终日燕嘿自怡。
侍旁既久。
其神领意会之妙。
岂复可量哉。
尝化庆州之民设会。
始约五百人
及期而至者加倍。
檀越有难色。
曰。
幸给之。
无忧也。
已而人皆厌足。
无所欠。
然亦不知其增益之自云。
牛马性本驯。
河江弘畅二张家所畜类。
抵齧莫能制。
过之。
二张以告。
即为说慈悲法。
抵齧顿息。
骊山地多虫蚁。
将领众坐夏其间。
而虑乏蔬茹。
乃圃而祷之。
莳种滋茂。
绝蠹蚀。
间示人以痈肿溃脓。
流血沾污。
而人之爱敬者。
甚而求吮之。
其次求拭之。
既愈。
而吮者之口。
拭者之帛。
香气久不散。
三原县民田萨埵者。
患生聋。
张苏者。
患生哑。
俱召使前。
而聋者能闻。
哑者能语矣。
武功县僧为龙所魅病。
众以请顺。
未几僧作龙语曰。
禅师既来。
义不可以久住。
其僧病寻已。
此皆物之具有情识。
而若足以感动者。
至于无情识而感动焉。
则或难以理推矣。
南野
黄渠适泛涨。
方揭厉。
水忽中断不流。
因径济如遵平陆
既济而水复流。
汹涌益甚。
见者骇服。
至若刊神树
撤鬼祠。
斥远巫觋。
又其迹之粗者也。
贞观十四年
无疾坐逝于京师南郊之义善寺
春秋八十四。
樊川之北原。
颜色经月丰润
阅三期开龛视之。
骸不仆散。
弟子智俨名贯至相。
振绩京皋。
阐述华严摄论。
以继其烈。
释法顺
姓杜氏
雍州万年人
禀性柔和未思沿恶。
辞亲远戌无惮艰辛。
十八弃俗出家。
事因圣寺僧珍禅师
受持定业。
姓魏氏
志存俭约野居成性。
京室东阜地号马头。
空岸重邃堪为灵窟。
草创伊基劝俗修理。
端坐指撝示其仪则。
忽感一犬不知何来。
足白身黄自然驯扰。
径入窟内口衔土出。
须臾往返劳而不倦。
食则同僧过中不饮。
即有斯异。
四远响归。
乃以闻上。
隋高重之。
日赐米三升用供常限。
乃至龛成无为而死。
今所谓因圣寺是也。
顺时躬睹斯事。
更倍归依。
力助缔构随便请业。
末行化庆州劝民设会。
供限五百。
及临斋食更倍人来。
供主惧焉。
曰。
无所畏也。
但通周给而莫委供所。
由来千人皆足。
尝有清河张弘畅者。
家畜牛马。
性本弊恶。
人皆患之。
卖无取者。
示语慈善。
如有闻从。
自后更无抵啮其导发异类为如此也。
常引众骊山
夏中栖静。
地多虫蚁无因种菜。
恐有损害。
就地示之。
令虫移徙。
不久往视。
如其分齐恰无虫焉。
时患肿。
脓溃外流。
人有敬而𠲿者。
或有以帛拭者。
寻即差愈馀脓发香流气难比拭帛犹在香气不歇。
三原县民田萨埵者。
生来患聋。
又张苏者。
亦患生哑。
闻命来与共言议。
遂如常日。
永即痊复。
武功县僧毒龙所魅。
众以投之。
端拱对坐。
龙遂托病僧言曰。
禅师既来。
义无久住。
极相劳娆。
寻即释然。
故使远近瘴疠淫邪所恼者无不投造。
不施馀术。
但坐而对之。
识者谓有阴德所感。
故幽灵偏敬致。
其言教所设。
多抑浮词。
显言正理。
神树鬼庙见即焚除。
巫觋所事躬为并当。
祯祥屡见绝无障碍。
其奉正也如此。
而笃性绵密情兼汎爱。
道俗贵贱皆事邀延。
而一其言问胸怀莫二。
或复重痼难治。
深愿未果者。
皆随时指示。
普得遂心。
时有赞毁二途闻达于耳。
相似不知翻作馀语。
因行南野将度黄渠。
其水汎溢。
厉涉而度。
岸既峻滑。
虽登还堕。
水忽断流。
便堕陆度。
上岸水寻还复。
门徒目睹而不测其然也。
所以感通幽显。
声闻朝野。
多有鄙夫利其财食。
言不涉世。
全不留心。
随有任用。
情志虚远但服粗弊。
卒无兼副。
虽闻异议仍大笑之其不竞物情又若此也。
今上奉其德仰其神引入内禁。
隆礼崇敬。
储宫王族懿戚重臣。
戒约是投无爽归禁。
贞观十四年
都无疾苦。
告累门人。
生来行法令使承用。
言讫如常坐定。
于南郊义善寺
春秋八十有四临终双鸟投房。
悲惊哀切。
因即坐送于樊川之北原。
凿穴处之。
京邑同嗟。
制服亘野。
肉色不变经月逾鲜。
安坐三周枯骸不散。
自终至今。
恒有异香流气尸所。
学侣等恐有外侵。
乃藏于龛内。
四众良辰赴供弥满。
弟子智俨名贯至相。
幼年奉敬雅遵馀度。
而神用清越振绩京皋。
华严摄论。
寻常讲说。
至龛所化导乡川。
故斯尘不终矣。
释法顺
姓杜氏
雍州万年县人
禀性柔和。
年十八弃俗出家。
事因圣寺僧珍禅师受持定业。
尝行化庆州劝民设会供限五百。
及临斋食更倍人来。
供主惧焉。
曰。
无所畏也。
但通周给而莫委供所从来千人皆足。
有张河江张弘畅者。
家畜牛马性本弊恶。
人皆患之。
卖无取者。
示语慈善如有闻从。
自后更无抵齧。
尝引众骊山夏中栖静。
地多虫蚁无因种菜。
恐有损害。
就地示之令虫移徙。
不久往视。
如其分齐恰无虫焉。
时患肿脓溃外流。
人有敬而𠲿(子累切)者。
或有以帛拭者。
寻即瘥愈。
馀脓发香流气难比。
拭帛犹带香气不散。
三原民田萨埵者。
生来患聋。
又张苏者亦患生哑。
闻命来与共言议。
遂如常日永即痊复。
武功县僧为毒龙所魅。
众以投之
端拱对坐。
龙遂托病僧言曰。
禅师既来义无久住。
极相劳娆寻即释然。
故使远近瘴疠淫邪所恼者无不投造。
不施馀术但坐而对之无不痊愈。
因行南野将度黄渠。
其水汎溢厉涉而度岸既峻滑。
虽登还堕水忽断流。
便随陆而度。
上岸水寻还复。
门徒勿睹。
而不测其然也。
贞观十四年
都无疾苦告累门人。
生来行法令使承用。
言讫如常坐定卒于南郊义善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灵彖中唐 755 — 8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5—829 【介绍】: 唐僧。
潭州长沙人俗姓萧
幼信佛,常预禅会,优游自得。
穆宗长庆元年,住百家岩寺。
旋徒步至江陵刺史王潜请其住永泰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兰陵萧氏。
自梁亡。
子孙分适四方。
生长长沙
然资禀颖异。
薙染后独嗜禅学。
凡诸法会。
靡弗参访。
久游青潍。
长庆元年
或建寺于百家岩
迎居之。
未几。
复振锡江陵太守王潜
永泰招说法焉。
太和三年六月二十三日
终于寺。
寿七十五。
塔之州北至今存。
又超岸者丹阳人
先依鹤林素禅师
天宝二年
化行抚州
获印化于大寂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揭祐民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广昌人,寓盱水上,号盱里子晚号希韦子
性伉直。
泰定帝时邵武经历,有能声。
好游。
北至燕赵,东抵辽。
遇故都遗迹,必徘徊悲歌而去。
有《盱里子集》。
祐民广昌人
丰颔修髯,长身如鹤。
泰定中,官邵武经历,延平太守桀骜自用,祐民直气待之。
三至京师,公卿多乐与游,程承旨钜夫尤敬礼焉。
后寓居旴水上,号曰「旴里子」。
晚年自病狷介,又称「希韦子」。
族子徯斯为作《旴里子传略》云:旴里子性抗直,仕闽海间二十馀年,称能官。
北游燕、赵,东至,览故都遗迹,必徘徊悲歌而去。
泛黄河,作《河上赋》。
海口,作《海口赋》。
空同子,作《空同子传》。
腾掷宇宙,陵轹今古,颠倒万类,出无入有,如惊龙飞兔,不可羁而绁也。
今录其诗,豪荡激昂,可想见其人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陆求可明末清初 1617 — 167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7—1679 【介绍】: 明末清初江南淮安人字咸一号密庵
顺治十二年进士
裕州知州,入为刑部员外郎,升福建提学佥事
裕州时,减轻百姓负担。
刑部,慎辨案情,以免冤滥。
陆求可字咸一江苏山阳人
顺治乙未进士,官福建参议
月湄词·序
温、和生而《花间》作,刻羽引商;李、晏出而《草堂》兴,谐声依咏。
淮海、漱玉倡温丽之微言;稼轩放翁极雄豪之变态。
投袂而赴节,咏歌朝庙之端;比事以属词,怅别都门之外。
管弦所协作者,掇腴搴芳,词令斐然,听之惊心动魄。
洵元音之鼓吹,衍乐府之源流。
近代而还指不多屈。
用修元美,几同秦升堂;徵仲眉公,亦比欧苏入室。
张右文纂图谱,恰在泯绝之日;钱功甫辑词华,适丁散佚之年。
各出新声,俱标艳体,多有缘情雅作。
宁为累德微词,碧云红叶之章,共推扬于文,正杨花谢桥之句,犹许可于伊川
盖假物而行吟,实贤者所不免。
未可呵为蜡屐,奚容等若雕虫。
仆解绂偷闲,读书怀古,咏绿肥红瘦,不觉魂销;吟残月晓风,能无技痒。
爰寻声而按谱,遂累句以成编。
托景言怀,或缘感激而归旷远;逢时揽胜,或因欢冶而起悲愁。
卉蕊涉趣于朝昏,虫鸟争妍于远迩。
假闺房而矢咏,岂曰淫哇;望古昔以具言,敢流愤激。
风云月露,尽入笔端;尹吉姬姜,俱供词料。
写生体物,未造语入微;惜别征歌,将深情如诉。
厥类既广,为调良多,翰墨怡情,窃愧短辕之犊;声歌娱志,犹长日之棋。
藉以消忧,用兹捐忿。
随时铨次,间多先后之殊;辨物成章,弗别短长之体。
诚知蓬垢自喜,未窥倾国之令姿;然而瓦缶杂陈,或当拊髀之雅好。
情词剌谬,倘蒙一顾于周郎;教诲殷勤,愿贶百朋于陆子。
庶乎,挈微蛙眢井,得窥苍昊之全;转尺鲵蹄涔,获识江河之大。
敢云齑臼,聊备刍荛。
维基
陆求可(?—1679年)字咸一别字密庵又字月湄
是中国清朝江南山阳人,清初官员。
顺治五年(1648年),以《礼记》举江南乡试,顺治十二年(1655年)乙未进士翌年裕州知州
三年后入为刑部员外郎,累官刑部郎中
康熙元年(1662年)按察司佥事提督福建学政,任满称职,应迁布政司参议
享年六十有三,康熙十八年七月,因病逝世。
著有《密庵诗集》十卷、《文稿》一十六卷、《词选》六卷、《语录》四卷。
生有三子:陆志谨,岁贡生,候选国子监学正
陆志宽,太学生
陆志默,亦岁贡生
另有女二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林壬晚清 1848 — 1887
绣佛斋剩稿
林壬(1848-1887)字二有福建省诏安县东关人
清光绪丁丑(1877)进士,入翰林院编修,兼国史馆协修,出任乙酉(1885)山西乡试正主考
年四十病故。
绣佛斋剩稿·序
先世父二有公,每作书恒喜署所居之室,曰“绣佛斋”。
今蒐集其几经散佚而得幸存之残稿,都为一卷,仍以“绣佛斋”冠之,盖依公意也。
先世父之逝世,距今五十八年矣。
公没三年,而余始落地,以是对于公之声音、笑貌,一无所知。
即其生平事迹,亦得之于先大母,与先君子所面命,知公童年天资颖悟。
未弱冠,即补弟子员,由廪膳生,选清同治癸酉科拔贡。
是秋,领乡荐。
清光绪丁丑科,联捷进士,入词垣馆选,后授编修国史馆协修,简乙酉山西乡试正主考
年四十以疾终。
所闻只崖略耳,莫能详也。
比就傅与乡先生游,藉悉公平日对邑中应兴诸大事,如续修邑乘,兴建考棚、海月(泽在四都)造桥等,靡不深切注意,力加倡议。
惜以强仕之年,遽作蓉城之主,祇启其绪,不获观其成。
虽才华夐绝,并世无双。
若文均卓卓可传,无愧一代作家。
其“题风动石”五言截句二首、“重游九侯山”七律四首、“游斗山岩”七绝八首,尤脍炙人口。
然不自珍惜,辄随手抛弃,因而家中遗稿散佚已尽,无一遗存。
辛亥革命后,家兄少韦曾锐意搜求。
当时,邑中先辈马近光、吴梦丹、蒲毓英、沈英诸名宿犹健在,均系公之旧友,就询甚便,而家兄又详咨博访,抄录甚勤,闻得稿颇多,正拟加以剞劂以寿先人,因事中辍。
予旋去国南行,家兄亦远游缅甸,家人失检,书簏悉遭蚁蛀。
数年前搜得遗稿复归荡然,滋可痛已。
岁辛未冬,倦鸟知还,归自星岛,略事小休,长日多閒,读书自乐。
得念先泽,一再荡为尘埃野马,良用惄然。
爰再事裒集,复得诸世好之臂助,展转借抄,得古近体诗六十馀首,藉得尝鼎一脔,虽未能窥全豹,然数年来殷勤探索之微劳,不全落空。
而此吉光片羽,益觉其可珍矣。
爰记其颠末,而弁之简端。
一九四五年六月林仲姚
维基
林壬福建省漳州府诏安县人进士出身
光绪三年(1877年),参加丁丑科殿试,登进士二甲第42名。
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六年四月散馆后,授翰林院编修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张祜唐 791 — 85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误作
清河人,一说南阳人字承吉
初依李光颜,后寓姑苏,曾谒白居易
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为内臣所抑,一说为元稹所抑。
遂至淮南
会昌中杜牧游。
性耿介不容物,数受召幕府,辄自劾去。
丹阳曲阿地,筑室隐居以终。
卒于宣宗大中年间,年约六十余。
以宫词著名。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2?—852以后 一作张祐
桂苑丛谈》言子为冬瓜堰官,张曰:“冬瓜合出子(瓠子)。
”知作“”字为是。
字承吉
排行三
郡望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籍贯南阳(今属河南),晚年居丹阳(今属江苏)
以布衣终身。
虽“屡蒙方镇论荐”,却未沾朝廷寸禄。
长年浪迹江湖,或为外府从事,或为大僚幕宾。
所历之地极广,北至塞北,南极岭南,西至襄汉、马嵬,东极于海,均有诗篇可考。
自云“颠狂遍九州”。
陆龟蒙“受辟诸侯府,性狷介不容物,辄自劾去”(《甫里先生文集》卷一〇《和过张祜处士丹阳故居》诗序。
唐诗纪事》卷五二作“皮日休云”,误。
下引同)。
故一生蹭蹬。
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五二、《唐才子传》卷六、《云溪友议》等。
谭优学有《张祜行年考》。
诗之佳者首推宫词,委婉多讽,艺术造诣之高,容或在元、白之上。
次则体物图貌,描绘山水,题咏名寺之作,诚如陆龟蒙所云:“善题目佳境,言不可刊置别处。
”其边塞诗数量虽少而质量却高,能嗣高、岑遗响。
其投献大僚诸作,类皆五言长律,颇见工力,按之皆与史合,有少陵之遗风。
诗无僻字僻典,无诡怪陆离之状,纯熟工整,流转自然。
俱眼前事、眼前景,人人习见,而为之,情趣盎然,平易近人而不流于浅易庸俗。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宋蜀刻《张承吉文集》10卷,最称完备。
全唐诗》存诗2卷,遗漏甚多。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55首,断句8,题1则。
唐诗汇评
张祜(约791-约852),字承吉南阳(今属河南)人,一说清河(今属河北)人。
初寓居苏州
元和长庆中,漫游大河南北及江南各地。
尝以诗投谒节帅李愿李愬田弘正、名公韩愈裴度等,求汲引。
长庆末,赴杭州取解,受抑。
大和五年令狐楚表荐之,至京献诗三百首,无成而归。
会昌五年,往谒池州刺史杜牧,游宴唱和,甚为相得。
会昌末大中初,经州北游河阳滑州等地。
丹阳,卒。
工诗,元和中,即以宫体小诗得名。
同辈及后辈诗人令狐楚杜牧皮日休陆龟蒙等均极钦重。
有《张承吉文集》十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二卷,遗佚甚多。
词学图录
张祜(约785-849?
),字承吉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人。
初寓姑苏,后至长安,集十卷,其《题金陵渡》、《宫词二首》颇传诵。
有《胡渭州》等词。
全唐诗补逸
张祜字承吉清河人
元和中作宫体小诗,情词艳发,稍流轻薄。
晚岁乃窥建安风格,短章大篇,往往间出,谏讽怨谲,颇深寄意,为时所称,皮日休陆龟蒙尤重之。
大中中卒于丹阳
补诗四卷。
(按《全唐诗》卷五百十及卷五百十一编张祜诗二卷,又卷八百七十收谐谑诗二首,其中《戏颜郎中骑猎诗》一首已见正卷,盖复出,又卷八百八十三补遗卷有诗五首。
本编所辑四卷,均所未及。
今从北京图书馆藏南宋蜀刻本《张承吉文集》、《永乐大典》、韦庄《又玄集》、《太平广记》引唐康骈剧谈录》、冯翊子《桂苑丛谈》等书录出之。
,诸书或有作佑者,误。)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皮日休《论白居易荐徐凝屈张祜》
元和中作宫体诗,词曲艳发,当时轻薄之流重其才,合噪得誉。
及老大,稍窥建安风格,诵乐府录,知作者本意,讲讽怨谲,时与六义相左右,此为才之最也。
……在元、白时,其誉不甚持重。
杜牧之池州且老矣,诗益高,名益重
广大教化主:白居易……入室三人:张祜羊士谔元稹
张祜元和长庆中深为令狐文公所知。
公镇天平日,自草荐表,令以新旧格诗三百篇表进。
献辞略曰:凡制五言,苞含六义,近多放诞,靡有宗师。
前件人久在江湖,早工篇什,研机甚苦,搜象颇深,辈流所推,风格罕及,云云。
令录新旧格诗三百首,自光顺门进献,望清宣付中书门下
京师,方属元江偃仰内庭,上因召问祜之词藻上下,稹对曰:“张祜雕虫小巧,壮夫耻而不为者,或奖激之,恐变陛下风教。
”上颔之,由是寂寞而归,以诗自悼,略曰:“贺知章口徒劳说,孟浩然身更不疑。”
张祜素藉诗名,凡知己者皆当世英儒。
杜牧之云:“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有《华清宫》诗,为世所称。
张祜喜游山而多苦吟,凡历僧寺,往往题咏……信知僧房佛寺赖其诗以标榜者多矣。
张祜诗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扬州”及“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冈好墓田”之句,其放浪如此,然五言如“断桥荒藓”、“空院落花”之语,林和靖有“妙入神”之褒。
吴礼部诗话引时天彝《唐百家诗选评》
张祜乐府,时有美丽。
《唐诗品》
处士诗长干模写,不离本色,故览物品游,往往超绝,可谓五言之匠也。
其宫体小诗,声唱流美,颇谐音调。
中唐以后诗人,如处士者裁思精利,安可多得?
龟蒙序略,谓之稍窥建安风格,则泯乎未之有见。
张承吉五言律诗,善题目佳境,不可刊置他处。
当吋以乐府得名,未是定论。
《诗源辨体》
张祜元和中作宫体七言绝三十馀首,多道天宝宫中事,入录者较王建工丽稍逊,而宽裕胜之。
其外数篇,声调亦高。
张祜绝句,每如鲜葩飐滟,焰水泊浮,不特“故国三千里”一章见称于小杜也。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张祜喜咏天宝遗事,合者亦自婉绝可思。
《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
承吉作宫词绝句,韵味风情不下王仲初;乐府长歌,亦各成格调。
独五言近体,刻入处太通阆仙,或亦私淑贾氏者也。
断为及门一人。
《唐七律隽》
承言初不遇于乐天,后见抑于微之,独见知于杜牧之,故牧之赠诗,有“睫在眼前犹不见”之句,盖讥元、白也
不详其源所出。
七言构体生新,劲过张、王而同其风味,琢词洗骨在东野长吉之间,“雁门思归”尤推高唱,五律蹇涩之中时生俊采,其雅琴之变曲,隐士之幽音乎?
《诗学渊源》
张祜……以宫词名,然别作亦有大历风格。
徐凝齐名,为元、白所重。
诗多绝句,其律诗已是晚唐多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赵嘏唐 806 — 85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山阳人字承祐
武宗会昌中进士第
宣宗大中中渭南
工诗,其诗瞻美而多兴味。
有“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句,杜牧因呼之“赵倚楼”。
卒年约四十余岁。
有《渭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6—852? 字承祐
排行二十二
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
弱冠前后,曾北至塞上,继游浙东观察使元稹幕,盘桓数年,与幕僚卢简求结识。
元稹移镇武昌乃往客宣城,为宣歙观察使沈传师之幕宾。
沈子询从事杜牧友善。
文宗大和六年(832)传师为乡贡进士,乃溯江、汉西入长安次年省试落第,遂留寓长安
武宗会昌四年(844)进士第
其间曾南至岭南循州
家于浙西(今江苏镇江),往来浙西、长安间。
宣宗大中六年(852)左右,入仕为渭南(今陕西渭南)世称赵渭南
以后之行止及卒年均不可考。
生平事迹散见《唐摭言》卷七与一五、《唐诗纪事》卷五六、《唐才子传》卷七等。
今人谭优学有《赵嘏行年考》。
诗题材狭窄,内容单薄。
所抒发者,不外于大僚之赞颂,与僧道之往还,故园乡土之怀恋,流落不第之悲哀,以及友朋间之一般酬酢。
诗以七律之造诣较为突出。
清圆熟练,时有警句。
不假雕饰,落去铅华。
圆熟而不失于油滑,幽远而不至于晦涩。
有“自然英旨”之美。
其《早秋》诗云:“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杜牧为“赵倚楼”。
近人段朝端校补《渭南诗集》2卷,补遗1卷。
收入《楚州丛书》。
谭优学有《赵嘏诗注》。
全唐诗》存赵嘏诗2卷。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收诗5首,断句7。
唐诗汇评
,生卒年不详,字承祐山阳(今江苏淮安)人。
大和开成中,南游淮南吴越,寓居宛陵,干谒元稹沈传师等,与卢弘止、沈述师、杜牧等交游唱和。
会昌四年(844),登进士第,归山阳
大中中任渭南尉,卒,人称“赵渭南”。
工诗,其《长安狄望》有“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之句,为杜牧激赏,因目为“赵倚楼”。
有《渭南集》三卷,《编年诗》二卷,后者尚列存于敦煌遗书中。
全唐诗》编诗二卷。
全唐诗补逸
赵嘏字承佑山阳人
武宗会昌中郑言进士第
补诗一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赵嘏刘沧七言,间类许浑,但不得其全耳。
赵嘏多警句,能为律诗,盖小才也。
赵渭南才笔欲横,故五字即窘,而七字能拓。
蘸毫浓,揭响满,为稳于牧之,厚于用晦
若加以清英,砭其肥痴,取冠晚调不难矣。
为惜“倚楼”,只句摘赏,掩其平生。
《诗源辨体》
赵嘏七言律……声皆浏亮,语皆俊逸,亦晚唐一家。
《唐诗归折衷》
虽举进士,尉渭南,而烟霞性成,故其诗曰:“早晚粗酬身事了,水边归去一闲人。
”出世之情,累见乎词,非可强效以欺人也。
赵承祐除“倚楼”之外,尽多佳句,于此偶然得名。
《退馀丛话》
赵倚楼诗于斜中见整,极参差出没之妙。
视同时雕镂涂泽,以华丽为工者,倜乎远矣。
赵嘏瓦七绝,亦皆清迥,许之匹也。
《唐贤小三昧集续集》
承祐七律,清丽挺拔,较胜飞卿
《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
承佑诗,七言最多。
七律八十馀篇,独五律寥寥。
虽性有偏好,亦散轶耳。
昔人称其诗赡美多兴味,余谓五言风格尤绝近水部
断为及门第一人。
《东目馆诗见》
赵嘏少古体。
其七律七律,词多散漫,唯五律遒劲。
其源出于王勃、沈侄期,发声清润而入格未遒。
七律为多,则当时之体也。
有如“长笛一声人倚楼”、“蒹葭霜冷雁初飞”,神韵清超,不虚名下。
《昔昔盐》下二篇,仿梁陈赋得之体,夫其诗派所宗,亦于兹可见。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湛祐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七
释湛祐字天孚三韩人也,姓金氏
祐甫生,而家燬于火,生孩七月,其父见背。
六岁得危疾,有道人踵其门,手拈一丸纳之口中,疾寻愈。
道人复来,谓其母曰:“此子空门法器也,勿久留。
”年十三,入燕山广济寺落发,师事恒明
未几,母亡,哀毁甚。
久之,豁然曰:“吾有以报母矣。
”于是,恪守经训,究心义解。
受具戒后,手书《华严经》一部,忽有省,乃发足南游,遍参江浙诸方,与灵机观问答契合。
复至京口鹤林寺,时天树植弘法兹山,道风甚炽,因留居之,深入阃奥,遂授衣偈。
而都门檀护有启请归广济,至乃别筑一室,深自韬晦,凡诸名刹祈请开筵者,卒不一赴。
室前种枣树一株,甚赏爱之,久之树枯,别种一树,人多不识,或曰桐也,以其叶相似耳。
康熙甲戌冬,翠华幸临,坐别室中,见此树扶疏,因指问之,曰:“人谓之桐,殊未得也。
”时圣祖雅好吟览,颇矜博洽,睹兹奇卉,欲资考覈,详加询采,并及花时色相形状。
悉举以对,盖季春始,花色紫而蓝。
明年花时,车驾复临,即坐花下问侍臣曰:“谶此树否?
”皆莫能名。
帝谓斯树,皮柔质细,枝不旁引,耸翠上出,真异种也。
嘉赏久之。
因得从容言曰:“此树有二,一在圃中,既承睿赏,可并移根上苑,馥㦽仁风。
”帝曰:“福地禅林,赖兹嘉植,此诫勿动,圃中者小,庶可植耳。
”及节届长至,进树畅春园,圃圞青翠,喜动天颜。
凡所赍赐,有御书《金刚经》八部、《药师经》十卷、《罗汉赞》十首、临米芾《观音赞》一首,并特赐帑金寺额,他物称是。
东宫更锡以文徵明遗杖一枝。
时天童祖席有启请继,忽焉示疾,一夕而化。
年五十四,僧腊四十一,建塔玉泉山下。
著有《广济寺志》三卷,并诗文集若干卷,唯志已梓行。
有曹日瑛为之传赞,具详志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沈曾植清末民国初 1851 — 1922
沈曾植字子培号乙盦嘉兴人
光绪庚辰进士历官安徽布政使,署巡抚
词学图录
沈曾植(1850-1922) 字子培号乙庵晚号寐叟巽斋
嘉兴人
光绪六年(1880)进士
刑部主事,迁郎中
宣统元年(1909)辞官。
民国,在沪为寓公。
博学,综览百家,旁及两氏。
诗沉博奥邃,为同光体魁杰。
人以为词中之卢仝樊宗师
有《海日楼诗》、《海日楼文集》。
词集名《曼陀罗寱词》。
沈曾植集校注
1851-1922浙江嘉兴人
字子培号巽斋别号乙盦晚号寱叟,晚称巽斋老人东轩居士,又自号逊斋居士、癯禅、寐翁、姚埭老民、乙龛、余斋、轩、持卿、乙、李乡农、城西睡庵老人、乙僧、乙穸、睡翁东轩支离叟等。
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以“硕学通儒”蜚振中外,誉称“中国大儒”。
苻娄庭漫稿·自序
光绪己亥,旅寓鄂州南皮公馆余城南之姚园。
树石苍润,庭宇轩豁。
笔床茶灶,不移而具。
小园可赋于子山,草堂不殊于锦里。
安居饱食,文质靡底,吁可愧也。
园多盆花,皆颠本之由蘖者,磥砢轮囷,若磐若礐,若兽蹲,若云卧,或百年,或五六十年,其寿不可知,然皆婆娑怪伟。
燕吴语谓之桩,楚之语曰兜,皆俗字。
桩者,株字音转,东侯,阳声、阴声对转也。
兜亦株字音转,舌头舌上隔标也。
山海经》:「三株树,其为树如,叶皆为株。
」《列子·黄帝》:「若株驹。
」《释文》:「株驹,枯树木根也。
」枯木而有叶如,其为由蘖复生也审矣。
》:「譬彼坏木,疾用无枝。
」《毛传》:「坏,瘣也。
」《尔雅》:「瘣木苻娄。
」郭注:「谓木病危尪伛瘿肿无枝条。
」又云:「枹,遒木魁瘣。
」郭注:「根枝节目,盘结磈磊。
」今验众株之形,实如郭后注所称「根枝节目,盘结磈磊」,而非「无枝条」者,但枝条不畅茂耳。
郭前注就《》义言,《》言无枝,取略意也。
瘣木理无枝,不必绝无一枝也。
察众株枝多接成,天生者仅半之,则人力所成,补黥息劓,又不可以一端尽矣。
魁之为言,较桩、兜语尤肖,侔称尽意。
余尪羸积年,有同玄晏
卢升之《病木赋》意,乃名其园曰株园,室曰苻娄庭,偃息安般,消寒视荫,偶有所感,辄缀数言,以居命之为《苻娄庭漫稿》。
沈曾植自序。
曼陀罗寱词·序
吴兴公以鸿硕广揽,负斯文之寄于贞元绝续之交,延祖宗养士之泽者且十馀年。
生平著述等身,所为词,手定者凡四,彊村翁既汇而存之矣,复选而录入《沧海遗音》中。
公子慈护以序来属。
呜呼!
余又何敢为公词序也?
忆曩客沪上,登海日楼,谒公于燕座。
公手一卷词曰:「生平之志与业,具于是,子其为我定诸。
」余既退而卒业,乃复于公曰:「古人称意内言外谓之词,夫琼楼玉宇,烟柳斜阳,常语耳,神宗以为忠,而寿皇以为怨。
五季割据,韦端已独抱思唐之悲。
冯正中身仕偏朝,知时不可为,所为《蝶恋花》诸阕,幽咽惝恍,如醉如迷。
此皆贤人君子不得志发愤之所为作也。
公之词将毋类是?
」公笑曰:「有是哉!
子之能知吾词也。
然而见其表未见其里也。
」公自鼎革,龙蟠黄海,复壁柳车,杂宾盈室,宣光纶旅之望,老而益坚。
故辛壬以后词,苍凉激楚,又过前编。
彼妇之嗟,狡童之痛,如讽《九辩》,如奏《五噫》,托兴于一事一物之微,而烛照数计,乃在千里之外。
至其不可㕦言者则谲言之,不能法语者则垂涕泗而道之。
合骚玄于一冶,喻鹏鲲于一指。
陆放翁之掉书袋,元遗山之嗜金头大鹅,又未可一二尽状也。
今公往矣,复读公词,犹前日事。
呜呼!
余又何敢序公之词也!
虽然,公之精神,在帝左右,公之词,且如列星二十八宿环北辰而无极。
谢叠山稼轩,自昏暮至三更,闻有疾声大呼,若鸣其不平者然。
吾又安知夫异日者南泛扶胥之口,北陟医巫闾之巅,不且有大音发于空间,镗鎝铿鍧,与天风海涛相应和者?
余虽不敢序公词,而又何忍以弇陋辞也?
因书之以复于慈护,且以谂天下后世之读公词者。
壬申夏五张尔田
曼陀罗寱词·自序
九年立宪之诏下,而乾坤之毁一成而不可变,沈子于是更号曰睡翁,不忍见,不能醒也。
而所闻于古人,所谓「缓得一分,百姓受一分益」者,晨夕往来于胸臆。
又时时念逊荒古训,自号曰逊斋
缓之而不可得,强以所不欲为而不能,太息请解职不遂,而仍不免槌床顿足,扬眉眴目之责,睡与逊两不称矣。
清宵白月,平旦高楼,古事今情,国图身遇,茫茫然,惆惆然,瞿瞿盱盱然,若有言,若不敢言。
夫其不可正言者,犹将可微言之;不可庄语者,犹将以谲语之;不可以颢譬者,犹将隐譬之。
微以合,谲以文,隐以辨,莫词若矣。
张皋文氏、董晋卿氏之说,沈子所夙习也。
心于词,形形色色无非词,有感则书之,书已弃之,不忍更视也。
越一岁而世变,飘摇羁旅,久忘之矣。
丁巳春,儿子检敝簏得之,写出之,屏诸案几,犹不忍视也。
戊午移居,复见之,乃署其端日《僾词》,「如彼溯风,亦孔之僾。
民有肃心,荓云不远。
」其当日情事耶?
次其年,其事可见。
然终不忍次,非讳也,悲未儩也。
戊午十一月,谷隐居士
先君词稿,手定者四种:曰《僾词》,曰《海日楼馀音》,曰《东轩语业》,曰《曼陀罗寱词》。
朱古微丈删定,统题为《曼陀罗寱词》。
既而丈辑《沧海遗音》,于先君词又稍有所去取。
颎从箧中检得《僾词》序,为先君手迹。
虽序仅一种,而先君为词大旨,略具于是,爰重录,并刻卷端。
男颎谨记。
沈乙盦诗·序
余与乙盦相见甚晚。
戊戌五月乙盦以部郎丁内艰广雅督部招至武昌,掌教两湖书院史学,与余同住纺纱局西院
初投刺,乙盦张目视余曰:「吾走琉璃厂肆,以朱提一流,购君《元诗纪事》者。
」余曰:「吾于癸未丙戌间,闻可庄苏堪诵君诗,相与叹赏,以为同光体之魁杰也。
」同光体者,苏堪与余戏称同光以来诗人不墨守盛唐者。
自是多夜谈,索君旧作,则弃斥不存片楮矣。
乙盦博极群书,熟辽、金、元史学舆地,与顺德李侍郎文田桐庐袁兵备昶论学相契,词章若不屑措意者。
余语乙盦:「吾亦耽考据,实皆无与己事。
作诗却是自己性情语言,且时时发明哲理,及此暇日,盍姑事此?
问皆诗料也。
」君意不能无动,因言:「吾诗学深,诗功浅。
夙喜张文昌玉溪生、山谷内外集,而不轻诋七子。
」诗学深者谓阅诗多,诗功浅者作诗少也。
余曰:「君爱艰深,薄平易,则山谷不如梅宛陵、王广陵
」君乃亟读宛陵广陵
明年,君居水陆街姚氏园,入秋病疟,逾月不出户,乃时托吟咏。
余寓庐相密迩,有作必相誇示,常夜半叩门,函笺抵余,至冬已积稿隆然。
明年,庚子之乱,南北分飞,此事亦遂废矣。
君诗雅尚险奥,聱牙钩棘中,时复清言见骨,诉真宰,荡精灵。
昌黎东野刿目鉥心,以其皆古体也。
自作近体,则无不文从字顺,所谓言各有当矣。
余生平喜检拾友朋文字,君作落余处者殆百馀首,念离合之踪无定也,特序而存之。
光绪辛丑陈衍
寐叟乙卯稿·序
嘉兴沈乙盦先生,今之闳览博物君子也。
写定《寐叟乙卯》稿,授之削氏,杀青既竟,先生命之序。
序曰: 昔晚周东驾,政异俗殊,鲁史编年,独书王正,何则?
平王已降,周祚中微,列国之君,窥窃神器。
晋文请隧而罔顾礼义,楚庄问鼎而莫识重轻。
宣圣删述《春秋》,特揭尊王之旨,盖所以惧乱贼、严名分也。
陵夷至于战国,势益衰敝,七雄互相吞灭,纲纪湣然绝矣。
然秦臣避其恶名,人辩其非客,犹得端拱在此位,天下奉为共主者,斯亦《春秋从周之效也。
然则先生诗开宗明义,首题七年元日者,知其志在《春秋》,见之行事,而深切著明矣。
夫古今诗人隐逸之宗,仲伟所称,厥惟靖节
观其东轩寄傲,南村独游,耕下噀之田,拒元嘉之聘。
夷、叔同其饥食,祖、谢勖其相从,延年所谓物尚孤生,人固介立者,贞风凌俗,良足钦焉。
所著文章,义熙以前,题晋年号,永初以后,止纪甲子,此则大节皦然,以示耻事异姓之志。
与夫胥馀演范,不署周年,陈咸,唯遵汉腊,岂非后先同揆,垂为世楷者乎?
先生辛亥后,遗世独善。
履霜之洁,后凋于岁寒;停云之思,靡从乎新好。
柴桑高逸,庶几有之。
惟是荆卿报嬴,挥剑而出;田畴高世,严驾而行。
陶公集中,往往托之歌咏者,忠怀耿耿,但恨所遇非时耳。
向使豫章逆取,有抗乎高门,山阳安荣,未归于下国,则元熙纪年,必将著之篇什矣。
兹者重华协帝,行否德之禅;乔木世臣,袭汉官之旧。
则当三元肇历,四序履端
蓼亭庆其重兴,桐官期其嗣建。
谨志岁月,复见天心。
《语》「告朔饩羊,我爱其礼」,斯之谓矣。
先生誉馥区中,道轶萌外。
诗为馀事,岂仅藉此而传?
是遍简册不多,声流悽惋。
虽其中苔岑恊好,半出唱酬;蒿里悲吟,或伤殂逝。
而悬高寒于北阙,录梦华京。
怀而慕思,溢乎辞表。
至若《春秋》之义,兴周为大,月正上日,犹存帝号。
岂惟司马拾遗,纂今上之纪;实乃公羊奉始,著大统之文。
先生通乎《春秋》之教,尤足为后世诗家易代随时、尚志不仕、循用甲子之例者,创立书法也。
呜呼!
子云寂寞,点世美新;嗣宗猖狂,罄辞劝进。
先生诗,其能无愧也乎?
丙辰春三月元和孙德谦谨序。
寐叟乙卯稿后·序
岁癸丑,始谒嘉兴沈公于沪舍,而读公所为诗。
公宏劭广揽,走东南者以为望。
诗何足以尽公?
顾自邦宇崩沸,流人遵海上,一觞一豆,一花一鸟一拳石,永曛旦,叙殷勤,非是无以寄其抱。
公属鞬其间,若不经度,而终乃愈奇。
谓吾之于诗也,譬蜩父之承筐,然亦掇之而已耳。
余臆则不然。
不观夫卉之病槁乎?
莫冽于廪秋,风泬水漻,烟荄禅叶,津之泽于菀者涸矣。
虽有懿彩,固无自茁。
以临之,零露泫其条,阳和披其枝,翠娉粉媚,望若新沐。
夫是卉也,岂有心于衒哉?
其溉者然也。
筑基于壤,葺故蘖而饰之,飘摇一朝,尚不能与瓦砾伍,是岂有材之用哉?
公诗以六籍百氏、叶典洞笈为之溉,而度材于绝去笔墨畦町者,以意为輗而以辞为辖。
如调黄钟,左韶右濩,如朝明堂,尧醲舜醺。
谲往诡今,摭瘁攓窳,上薄霄雿,下游无垠,挬拔劖露,耸踔欹立。
其绳切物状,如眇得视,如跛得践;其蛰扶夐迈,如寒厉肤,煦以温燠,如溽大酷,扇以凉凊;其幽咽骚屑,缮性鞫情,靴如孤葩,空壑自嫭,土视粉黛;其严听尊瞻,醨化可醇,君都臣俞,父熙子皞,如涖廉陛,指挥亵御,如踞蟠座,天龙海众,膜拜礼赞,贲贲赫赫,睨之背芒,慄不敢近。
呜呼!
其可状者如此,其不可状者岂极耶?
余不知诗,顾尝游乎玄之藩,其秘也蟠天根,其观也剖冥尘。
出阿入,白伞彻光,弹指自在。
口不能言,而若有被之者,其诗之为耶?
诗固不足以尽公,顾异日数诗者必不遗公。
公生平有诗数百篇,不自爱护,散落往往在人口,惟兹首尾具可咏摇。
锲既成,顾末简,乃以导言命幽鄙,遂书之。
若夫契骚雅,准正变,配韩俪苏,上躐诸古作者之林,竺古而工文章者能言之矣,则以俟代之硕宿于前叙。
强圉大荒落之岁壮月,钱唐张尔田
海日楼诗集·序
辛酉冬,晋谒吾师沈乙盦先生,谈次请刊其诗,师曰:「俟盖棺后,子为我序之。
吾诗即语录,序必记此言也。
」今慈护世兄谋刻诗集,属遵命为序。
呜呼!
《华严经》谓九地菩萨,虽八地菩萨不能知,余恶足以知吾师之诗?
忆三十年前,与桂伯华居士论诗,尝谓渊明诗无异偈语,与吾师语录之言甚合。
盖诗之为道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就当前现量摹写情景,长言而咏叹之,言乎其不得不言,初非有意为诗也。
故兴观群怨曰可以者,贵能俾人随所触而皆可,不必如经生家析《鹿鸣》《嘉鱼》为群,《柏舟》《小弁》为怨也。
孟子言《》亡而后《春秋》作,盖明公理,存大义,正是非,天地之心也。
天地不能言,寄士大夫以言之。
故《》《春秋》者,士大夫代天地立言之具,以成其与天地为参之德,特《春秋》严而《》婉耳。
后世诗派,流演滋繁,纵能独辟蹊径,自造其极,亦祇为诗之一体,能得其全者,不数数见也,欺心炫巧者无论矣。
不读古人之诗,不足以学诗,固矣;然搆思命笔之际,必尽忘古人而后可。
若规规学步效颦,则正如钝斧子擘栎柞,皮屑纷霏,终不能动一丝纹理,岂非自桎梏耶?
既承师命,不敢以不文辞。
谨就所见,略申其义,质诸世之深于诗者。
至于其诗未加赞美者,弟子固不敢议师,且恐有谓其私者,留待天地后世之知言君子矣。
释迦文佛降世三千四百九十八年癸酉正月,受业合肥蒯寿枢谨序。
海日楼诗集·序
寐叟既殁之十有二年,其孤慈护既刊其所著《蒙古源流笺證》,乃出所裒海日楼全诗九百馀首,请序于余。
因念数十年来所有朋好,相与为文字骨肉者,凋谢略尽,黯然不可为怀。
涛园之诗,寐叟犹及为序,节庵散原序之,今惟散原与余存耳。
《记》曰「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然既痛逝者,行自念也,则仍述吾两人往来聚散倡酬书札之素,以写余悲。
往者涛园尝言,予兄弟于朋辈之为诗,能鼓舞而督促之,使裒然成帙,乃戏以催耕之布谷、促织之络纬相况,可云善谑。
涛园素罕作诗,自要先伯兄木庵先生客皖南大通淮北正阳关,不两年,成《正阳集》一巨册。
陈韬庵太傅少作多不存稿,自里居与先伯兄相倡和,始存其稿,至今殆千首。
余之怂恿寐叟为诗,则已详同客武昌时所作序中。
嗣是寐叟出守南昌,则资余游匡庐提学皖省,则招余游安庆寐叟将赴欧美考察政治,则寓余武昌寓庐;辟地上海,则海日楼、谷隐诸所居,余尤数数至。
其踪迹,彼此诗中,约略可寻。
寐叟论诗,与散原皆薄平易,尚奥衍,寐叟尤爱烂熳。
余偶作前后《月蚀》诗,寐叟喜示散原散原袖之以去。
寐叟诗多用释典,余不能悉,余《题寐叟山居图》五言古四首,寐叟亦瞠莫解,相与怪笑。
寐叟短札诗稿存余所者,无虑百馀通;其散见于余诗话者,不能尽也。
今翻阅兹编,武昌以前所作,盖廑有存,其他为余未见者,亦罕矣。
其选入《石遗室师友诗录》《近代诗钞》者,至二百首,皆其尤精者。
故余于寐叟之诗之甘苦酸咸,敢谓知之之深,一如己诗之甘苦酸咸。
其足为外人道者,固已具《诗录》《诗钞》中所首载之鄙论已。
癸酉端阳节后,七十八叟陈衍书于苏州之聿来堂。
海日楼诗集·后序
乙盦先生诗最初刻者为《乙卯稿》,海宁王静国维编次,元和孙隘堪德谦校刻,钱唐张孟劬尔田为之序。
其后朱古微先生为刻《海日楼诗集》,断自壬子以后,得诗三百馀篇,次为二卷,《乙卯稿》全入第二卷中。
先生捐馆舍,哲嗣慈护以未刻诗稿乞朱先生审正。
又数年,朱先生亦卒。
慈护乃奉诸稿归,授兆蕃,俾为排比。
既又从遗箧中检得诗稿,有题《苻娄庭集》者,有题《甲乙丛残》者,有题《丙辰稿》《丁巳稿》者,悉以示兆藩。
诗有朱先生所未及见者,字句亦往往互异,审为先生手定,乃荟而录之。
丙辰壬戌七年之诗,绩朱先生所刻,亦次为二卷,辛亥以前为补编第一卷,壬子以后与朱先生所刻年月相出入者及未考得其年者,为补编第二卷。
皆写定,合朱先生所已刻,得诗千三百馀篇。
此中次第,容尚有参错,文字亦或不免舛错,善读者枕葄而钻仰焉,庶几可以循径涂、知体要矣。
又有馀稿二百馀篇,皆不知其题,慈护持以质先生宾友,可补题者,当次第授写官。
先生诸所为题咏散在人间,他日搜孴得之,皆可续入补编。
先生诗博大精深,集诸家之成而别成一家,世知与不知,罔不推仰,无待兆藩言者。
谨述编次所经历,以附于卷末。
壬申夏五金兆蕃谨记。
海日楼诗集·跋
寐叟所为诗,类不自收拾,散佚不知凡几。
及国变流寓沪渎,始录存稍多,即今公子慈护重辑四卷本是也。
寐叟于学无所不窥,道录梵笈,并皆究习,故其诗沈博奥邃,陆离斑驳,如列古鼎彝法物,对之气敛而神肃。
盖硕师魁儒之绪馀,一弄狡狯耳,疑不必以派别正变之说求之也。
晚岁孤卧海日楼,志事无由展尺寸,迫人极之汩圮,睨天运之茫茫,幽忧发愤,益假以鸣其不平。
诡荡其辞,寤寐自写,落落悬一终古伤心人,此与屈子泽畔行吟奚异焉?
则谓寐叟诗为一家之《离骚》可也,为一世之《离骚》可也。
甲戌冬日义宁陈三立
时客故都,年八十有二。
海日楼诗集·跋
右重编《海日楼诗》四卷。
平湖金篯孙先生手定。
补遗一卷,则重编后历经乙盦先生诸旧好鉴别,以为年月不合者。
仓卒排印,不及改编,姑汇集以待将来之重订而已。
乙盦先生以馀事作诗人,一时兴到,随取断烂报纸或简札封套书之,往往令人不辨首尾,因亦不易编次。
乙盦先生下世后,哲嗣慈护悉取未刊各稿,乞朱彊村先生为之审正,朱先生亦苦其爬梳不易也,又以托诸陈苍虬先生
朱先生易箦时,予深恐其散落,爰为请归慈护,慈护先后就商于马一浮先生
卒由金先生编定,而予门人朱居易为写清本,予复为邮致陈散原夏吷庵李拔可、李證刚诸先生,亦各稍有更定。
而文字奥衍,又多引用梵典,读者不易骤识,原稿既不可悉见,讹文夺字,亦姑仍之而已。
清本置敝箧中者有年,慈护原欲雕版,而频年丧乱,遂致因循。
大惧先贤手泽将归湮没也,爰商诸慈护,先行分期载入《同声月刊》,以省传钞之烦,而备他日重寿焉。
乙盦先生诗稿之散在各方者,当犹不少,容待搜访补录,期与其他遗著早谋刊行,以传世行远,且先以此为券云。
辛巳孟冬万载龙沐勋谨识于秣陵
海日楼诗补编·序
壬申夏,辑寐叟未刻诗为《海日楼诗续编》,既竟,以示尹子硕。
尹子谓予曰:「子与寐叟殆有胜缘,子盍缀纪其事,以弁诸卷端乎?
」嗟夫!
予闻硕公此言,曷胜其风雨蒹葭之感哉?
夫予与叟之遇合,诚有非偶然者。
予之闻叟名,为光绪丙申,而始亲謦欬,则光绪癸卯也。
是时,叟承命守南昌,甫下车,即遍交其名士。
予年虽稚,亦被顾及。
暇必约谭,谭必竟日夕。
予有所论议,叟赞许,予有所咨问,叟为之详释,如是者几及三年。
予乃知叟之学博且实也,乃知叟之识正且确也。
叟尝慨然而谓予曰:「噫,国其殆哉!
夫道器、文质、体用、经权、理事、神迹,非可二也,而今学士皆二之;道与德,政与教,知与行,定与慧,名与实,学与业,生与义,非可离也,而今学士皆歧视之;自他、心物、真妄、新故、今古、有无、是非、善恶,相待而著,非定有也,而今学士皆固执其成见焉。
学士者,国之耳目也,今若此,则其谁不盲从而踬蹶也?
且学也者,礼之所自出,礼者,国人之准则也。
若今学士,可谓无学。
国无学矣,而欲责之以礼,其可得与?
无学无礼,而欲贼民之不兴,又可得邪?
孟子》曰:『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今中国之谓也。
噫,国其殆哉!
」予闻之,廪然而惧,憬然而服膺,不敢忘也。
及今思之,真藏往知来之悊人哉!
丙午被命提学于皖。
己酉,以皖藩摄巡抚事,闻予因学校事致劳瘁,亟召予,见即谓曰:「子来何迟也?
」既而曰:「今何世?
子乃欲以一齐傅止楚众之咻乎?
兹与子约,当留此作竟年谈,慎毋睨旧乡而怀归志也。
」已又笑曰:「余虽不耄期而有倦勤之思。
明年此日,会当遂我初服,与子同作西湖游耳。
」自是居则花晨月夕,辄纵高谭,出则佛寺江亭,每多嘉会
署有成园,园有天柱阁之所葺也。
阁凡五级,登临四望,近揽龙山,远招庐、霍,长江衣带,旋绕襟袖,游目骋怀,致饶佳趣。
政事閒暇,即相与放论其上,解题析义,难辩风生,往往自昏达旦而无倦色。
每乐甚,辄曰:「有此江阁以来,还有此主客不?
」及今回忆,如此胜境、如此主客、如此嘉会,诚哉其难得也。
三复语,弥用感喟。
庚戌以国势日危,上书言大计。
权贵恶之,留中不答。
抚膺太息曰:「天乎!
人力竟不足以挽之耶?
」因赋《阁夜》长律见示,诗曰:「不待招邀入户庭,龙山推分我忘形。
流连未免耽光景,餔啜谁能较醉醒。
雨后百科争大,风前一叶警蘦。
五更残月难留影,起看苍龙大角星。
」遂告衰求去。
七月得请解任,果符期年之言。
离皖日,再申西湖游约。
予乃于南洋劝业会毕,访嘉兴,快聚匝月,即偕作西湖游,时长至前旬日也。
湖山幽閟,杳无游人,静对荒寒,宛若置身懒瓒画幅中。
笑曰:「余辈可谓孤芳共赏者已。
」乃尽十日之力,遍揽湖山之胜。
素妆西子,不御铅华,而风均天然,偏多真趣。
寒山诗所谓「皮骨脱落尽,惟有真实在」者,良堪移赠。
有句云:「应心开净域,凡圣无殊差。
」盖契證语也。
而湖君好事,似忧嘉客堕入枯禅,十日之中,晴晦雨雪风月几无不备,寂然境中,妙现神变,枯木寒岩,顿有生意。
予叹曰:「乾阳无死,《》义故不虚耳。
曰:「余于是亦悟《》义惟密,颇觉以密通《》,应无不合。
子能为我言作證乎?
」予曰:「可。
夫《》之为义,即神变也。
神变即密之大用也。
故《系辞》传谓君子洗心,退藏于密。
盖不密宁复能易哉?
且乾,金刚界智也,坤,胎藏界理也。
乾坤生六子,两界开四部也。
乾坤变化而有八卦,两界瑜伽而成曼陀罗也。
演八卦而为明堂位,曼陀罗而现三昧耶也。
如是义證,不胜枚举。
》为儒密,又何疑哉?
笑曰:「诚哉是言,然则彼之轩轾儒佛者,匪唯不知佛,抑亦不知儒已。
」游既毕,予随嘉兴,为留半月,遂别而之京师,任校订敦煌唐人写经之役。
国变后,予以发起佛教会事至沪,适亦以浙乱辟居沪上。
相见无言,忻戚交并。
予见病甚羸,欲举词慰之。
奋然作色曰:「六合外宁无净土耶?
」予曰:「心净土净。
六合之界,谁实为之?
妄我见销,客尘顿尽,净土之名,且亦不立,何复有非净土也?
说,曰:「不期今日乃闻至言。
」因留作长谭。
予旅沪不及两月,与快谭廑数次耳。
讵知一别,竟成永诀。
盖自是遂居沪,而予则于壬子五月奉先慈命,归隐洪都,几十二年未尝出也。
噫!
予与之遇合因缘,岂偶然哉?
言论风采,饶有晋人风,故发为辞章翰墨,神姿隽永,尤令人玩味不倦。
惜予与嘉会不常,未能尽窥之蕴藏,而予不文,又不能悉述所见闻以告硕公也。
之道德、学术、事业、文章,固已昭昭在世,无待赘陈。
况予谫陋,略尝海滴,尤弗敢妄赞。
然窃谓学业如,世实罕伦,其證悟之莹然澄澈,堪称超迈前修,世多悊人,定不河汉予言。
平生著述极多,然每不自掇拾写定,好为诗词,亦复短笺尺幅,任意狼藉。
予此补编,盖廑得十之一二耳,颇冀博雅君子,继续缀辑,俾著述之散佚者蔚成完帙,则予与硕公所厚望也。
若夫之诗,则固尝自谓:「吾之于诗,譬蜩父之承筐,然亦掇之而已。
」予于是复何能赞一辞。
太岁在壬申端午后五日临川李翊灼谨序于旧京之南长街寄庐。
海日楼诗·跋
先师沈乙盦先生曾植,为清同、光朝第一大师章太炎康长素孙仲容刘左庵王静庵先生,未之或先也。
其学术之广袤,略见于《学思文粹》王蘧常先生所著《嘉兴沈乙盦先生学案小识》及王静庵先生沈乙盦尚书七十寿言》。
以予浅学,不足以窥先生宫墙,兹不具论。
耳食所闻,康长素初入,意气飙发,目无馀子。
因介得晤先生
长素不能京语,乃以笔谈。
首问先生:「在今之世,尚得为孔子释迦、基督、穆罕默德否?
先生以片语折之,方爽然自失。
又闻俄国哲学家克塞林伯爵东来访道,自矢心如白纸,不存纤毫成见。
至沪,因介得见先生,反复问难,卒之衷心倾服,以为得未曾有。
又闻杨仁山先生治唯识法相学,亦得先生启示,而欧阳竟无师作《杨仁山先生传》,竟无一语涉及先生,具见先生学泽沾被之广,有非后学所能尽知者。
亦如先生精研我国律学,而今日谈清季研律学者但知溯源于沈家本尚书也。
先生之学,海涵地负,近世罕匹,诗词藉以抒情,固其馀事耳。
先生所著《曼陀罗寱词》,朱彊村丈已为之刊行。
诗则以卷帙稍多,未付剞劂。
先生于诗本不多作,诗柬唱酬,实由于客武昌帅幕时以应陈石遗先生之倡议,其颠末具详于《石遗室诗话》与石遗先生《海日楼诗》二序中。
先生学问奥衍,精通汉、梵诸学,先生视为常识者,他人咸诧为生僻。
其诗本清真,但以捃拾佛典颇多,遂为浅学所訾病。
第其精粹及合于石遗室所标举之平易准则者,已为石遗先生选入《近代诗钞》及《石遗室诗录》至二百首,则已足供后人窥仰矣。
散原丈跋,知流寓沪渎后收拾散佚,录存近作,经哲嗣慈护重辑成四卷本。
予此本则据临川李證刚先生翌灼所钞录者编次而成。
石遗先生序二,知慈护重辑本录诗九百馀首,證刚手录本则显不及此数。
予虽忝列门墙,然除髫年应童子试时得数瞻风采外,先生迅即赴皖学使任,予又出国治草木之学,久不得奉手请教益。
戊午执教南雍,始获间至沪寓拜谒,亦未得读全稿。
證刚手录本次序颇多讹舛,證刚没后,予从其哲嗣假来,编次成今六卷本。
他年如有学人参照慈护重辑稿,并网罗石遗先生所录存及其他佚稿,俾成全璧,梓以行世,亦盛世尚文之要政也。
印度大诗哲泰戈尔,其国人备致敬仰,近方为之举行诞生一百五十周年纪念。
而我国大哲如吾师,时人多不能举其姓名,第以书法尚为人所宝重。
浮世遭遇之不同有如此者,悲夫!
庚子立夏,门下士胡先骕敬跋。
海日楼诗注·序
诗非待注而传也,而传者又或不能不待注,则亦视乎其时焉。
嘉禾沈寐叟邃于佛,湛于史,凡稗编脞录、书评画鉴,下及四裔之书,三洞之笈,神经怪牒,纷纶在手,而一用以资为诗。
故其于诗也,不取一法而亦不舍一法。
其蓄之也厚,故其出之也富,非注无以发之。
曩谒叟海日楼,叟手一篇诗,曰:「子诹佛故者,此中佛典,子宜为我注。
」余曰:「注自优为之,顾今之意则何如?
」叟曰:「是固然,子姑注其典耳。
诗人之意,岂尽人而知耶?
」叟既殁,遗诗散落,同人稍稍裒集丛残中,成若干卷。
仲联乃创为之注,邮以示余,余读而善焉。
自昔言注诗者,《三百篇》尚矣。
应劭之注《风谏》,颜延之沈约之注《咏怀》,大都详其训耳。
李善始并所隶之典而注之。
唐人之诗,宋人多有为之注者,而宋人所自为之诗,宋人亦注之,其最显者,东坡、山谷。
叟之诗,今之东坡、山谷也。
神州板荡以来,王者迹熄,诗之为道,扫地尽矣。
袭海波之唾残,氓谣俗谚,竞以新名其体,浅学寡闻,得叟之诗,或哆口结舌而不能读。
微夫揭而显之者,纵其英光璀璨,宁不随玄陆俱去耶?
仲联之先楞仙司成,尝注樊南文、鲍明远诗矣,仲联缵家学,俾叟之诗硕夥纤屑,晰无隐,由诗人所隶之典,以曲会夫诗人之意,将叟所谓不可尽知者,亦且于是焉或遇之。
异日者,吾又安知叟之诗,不待注而传哉?
苏之施、顾,黄之任、史,比于仲联,优绌孰多?
仲联欲余序其书,余老病不斟,曾何足为仲联重?
顾念于叟有奉手之雅,其诗之源流正变,前为叟序《乙卯稿》,固言之矣,今但仲联注诗之指以复之。
甲申嘉平月钱塘张尔田序。
时年七十有一。
海日楼诗注·自序
《海日楼诗》者,嘉兴乙庵沈公之所著也。
公儒林丈人,群伦大府。
道轶萌外,誉馥区中。
奚待黻词,始腾来叶。
自其中岁,大隐金门
固已藉甚声华,英绝领袖
㤅伯见而倒屣,重黎引为同方。
三墨八儒,四营五际。
既探其赜,不域其樊。
雅诂启六艺之钤,律意坚公羊之守。
绎蒙兀之秘史,则不儿證源;跋特勤之唐碑,而象胥累译。
固已涵揉九流,雕锼万态矣。
晚哜道真,独叩玄宰
趣弥博而旨约,识愈广而议平。
入逝多之林,宜黄倾其胜义;拾羽陵之简,上虞资其启键。
况复接坐三君,毕归陶铸;尚论百氏,力扫秕糠。
类隔音和,通成国之舌腹;三长五不,导知几之微言。
海外愿文玄为师,稷下重祭尊之教。
夐乎不可尚已!
弸中彪外,溢为声诗。
公固自譬承蜩,掇之而已。
然而鞫情缮性,轹往逴今。
诸方遍参,一法不取。
逸情云上,潜思渊沈。
小雅怀明发之心,魏阙切江湖之望。
其隐文谲喻,远叹长吟,嗣宗、景纯之志也;奥义奇辞,洞精骇瞩,马歌鹭铙之馀也。
剥落皮毛,见杜陵之真实;飞越纯想,契正始之仙心。
一代大家,千祀定论。
秀水演派,上溯朱、钱;并世标宗,平揖陈、郑。
观其早入樊南,晚耽双井,不薄李、何之体,期沟唐、宋之邮,则如竹垞
搯擢肝肠,难昌黎之一字,冥搜幽怪,蹑东野之畸踪,则如萚石
然前者法物斑斓,或致疑于赝鼎;后者解衣盘礴,或献诮为荒伧。
公乃经训菑畬,玄关融液。
与风、骚为推激,脱陶、榭之枝梧。
截短取长,后来居上矣。
籀园西江天马,蹴踏九皋,锻思冥茫,而难辞破碎;夜起沧浪别才,高视左海,自成馨逸,而微失囚拘。
盖一徒挹拍黄、,单提祖印;一但刿鉥王、,取径剑峰。
孰如公括囊八代,安立三关,具如来之相好,为广大之教主乎?
特是弦外希音,意内曲致。
望帝春心之托,苦无郑笺;泉明述酒之章,易滋燕说。
孤诣斯隐,解颐安从?
读公诗者恨焉。
余以戋材,敢窥䆞窔。
勉为疏释,阅星霜。
其中甘苦疾徐之数,可得而言焉。
公生前丛稿,漫不自珍。
友生排比,后先乖迕。
固世代密迩,可效天社之整齐;而弦辙更张,岂免孟亭之附会。
其难一也。
公自言以经发诗,因诗见道。
东京内外之学,中秘今古之文,莫不滂沛寸心,橐籥在手。
怀人海国,补郑说之十繇;雅禊临河,融皇疏于五字。
余学昧稽古,叹兴望洋。
其难二也。
公识贯珠囊,旁通铜鍱。
三洞七签之笈,叶岩铁塔之函。
左右逢源,禅玄互證。
以文字之般若,遣空有之名言。
方之前修,雅同蒙叟;统笺二集,有愧遵王
彼亲麈谈,犹存罅漏;况余冥索,宁抉渊微?
唯崇贤之解头陀,三藏斯能瓶泻;若南城之诠子厚,五咏故从阙如。
其难三也。
公馀事多能,殚精评鉴。
游心艺圃,放意墨林。
翻谱录于宣和,承笔谈于历下。
虹月沧江之舫,云林清閟之居。
玉轴标华,金壶徵故。
利州之帖,订误于覃溪;歌岩山之碑,折中于东观。
若此之类,又涉专门。
其难四也。
公腹笥之富,睪牢古今。
使事极纂组之工,缀文根苍雅之籍。
时复反熟为冷,易类求新。
雕虎增字于孝标,镂象假言于韩子
南华僻,或窘令狐;虬户逞奇,孰知彦伯
其难五也。
集中苔岑协好,酬唱为多。
本事旁徵,风流已邈。
况鼎革以还,逃名者众。
疑古贤于阳五,莫诘生;披吟劄于月泉,全更姓氏。
其难六也。
克兹六难,稿经数易。
或只义孤寻,穷年始得;或散帙无意,俯拾即来。
不求有功,岂云无失。
雁湖之注舒国竹坡之笺简斋,所敢望也。
抑尤有恨者,公生不逢辰,老伤溃止。
当涂应谶,荧惑降童。
重华行否德之禅,瓯脱窜流人之簿。
明违世,不下层楼;陈咸荐时,式遵祖腊。
身存河济,而兴之歌;世异元嘉,猥托黄花之
世之论者,或斥为违天之苌叔,或誉为一家之离骚。
世代不同,抑扬遂异。
后之览者,略其殷顽之迹,挹其古芬之词可也。
重光大荒落之岁玄月虞山钱萼孙序。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赵汸元末明初 1319 — 136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19—1369 【介绍】: 元明间徽州府休宁人字子常
九江黄泽弟子,得六十四卦大义及《春秋》之学。
后复从临川虞集游,获闻吴澄之学。
晚年隐居东山,读书著述。
洪武二年,与赵埙等被征修《元史》,书成,辞归,旋卒。
学者称东山先生
有《春秋》、《东山存稿》、《左氏补注》等。
字子常休宁人
师事九江黄泽楚望严陵夏溥大之义乌黄溍晋卿》象、《春秋》之学。
至正初临川虞学士集见其书,深加敬异,延致于家。
未几归,筑东山精舍,隐居著述,学者尊之。
元帅汪同起兵保乡井,授为江南行枢密院都事
丙申后,结茅星溪古阆山
洪武二年,召至京师,与修元史
既竣事,得请还,未逾月以疾卒,年五十一。
门人汪荫范准先后其所为诗文得若干卷。
星源汪仲鲁子常之诗,因感发而形诸咏歌,虽不专乎是,然长篇短哦,亦不一字苟为也。
(臣)等谨案东山存稿七卷附录一卷元赵汸子常婺源人绩学著书隐居不仕至正末以辅元帅汪同起兵保乡井授江南行枢密院都事其于诸经无所不通而尤邃于春秋所作春秋集传师说属辞诸书皆已著录经部中此本乃其诗文存稿也当元之季筑室东山闭户著述明初屡徵不起仅一出修元史事毕即辞归制行极为高洁其文亦多淳实典确不为浮声犹见先民矩矱之遗詹烜作行状称其尝谒黄溍杭州大异之又尝至临川虞集授馆于家一岁盖其所与讲习者皆当世名儒故所为文章能具有师法若此又中载自作黄泽行状一篇于经术传授源流剖晰详至其生平学术之醇正得力所自尤可以概见焉 乾隆四十二年五月恭校上
洪武二年冬休宁赵君子常以史事召至京师既竣事归未逾月以疾终明年春二月葬于里之东岩亲友毕来会葬其门人汪荫乃集其所为诗文若干卷属予序之已诺多疾未遑也未几以贤良召而范生准乃续录之旁搜靡遗复申前请呜呼吾子常平生笃志古学岂专在于诗与文哉初予年十有五学于族祖古逸先生之门子常先受业焉先生每称其苦学善思有疑问弗得弗措且约今年再来因问其年曰长汝五岁跃然喜曰果来愿兄事之以求益迨至而先生已捐馆予方耕稼为养乘间读书而子常乃游江西学于九江黄楚望之门再客虞文靖公所比归搆精舍于东山期与同志共学焉予适与一二友生读书于邑崇寿观相见甚欢交勉厚规志惟古人之求凡所得于师若友者各无隐自后别归则严守程期会叙则通宵警饬未久而风涛横溃奔窜无所不相闻问者再越岁予不获已寻授州牧膺省檄什伍其民以禦寇攘而子常亦辅赞郡镇帅以宁乡里既而予以忧制退处荒僻子常亦避地吾里之阆山时结屋携书相期毕志庐室苟完变故莫测遂有远役六载方还疾疢衰惫情况异昔子常复于东山所著春秋传与属辞左氏补注咸就厥绪复留心于四圣人之易予则感激愧汗尚愿养气毕力旦夕叩击以卒业而遽殁矣噫是果馀生之不幸抑亦吾斯文之不幸耶人非不学其堕于俗学之卑陋者不足论苟不溺于佛老尚空寂则必事权谋势利况有文哗一世而心尚虚玄诚心乎圣人之训以极天地之元全天地之德阐天地之用者几何人哉此吾夫子所以莫克立君道以正万方故发吾已矣夫之叹其立师道以教万世意尚隐昧而弗昭为可慨也子常深潜本源力探阃奥体察涵涄完养日固学于黄先生凡诵圣人之经必以积思自悟得圣人之心为本因诸儒训释寻绎其所已言者而融通以得其所未言者故于易之象春秋之书法礼之大纲小纪节文度数之详具有端绪惜乎年止于是而未遂成书也文多因人推迫或应酬问答不得已而为之诗因感发而形之咏歌虽不专乎是然长篇短哦亦不一字苟为也子常学者称之曰东山先生因汪范二生之请故推在昔交承之契期待之深以见其设施之有在呜呼观其文者尚亦效于是也哉 星源汪仲鲁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子常休宁人
江南行枢密院都事明初被召与修元史书成不仕还有东山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遵诲五代 875 — 94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75—945 【介绍】: 五代时僧。
谯郡人俗姓李
年十一,于亳州开元寺出家。
通《法华经》。
受戒后,持律无缺。
后梁太祖开平二年,住汴州相国药师院
历后唐、后晋诸朝,讲经倾动一时,从者甚从,朝廷崇重,赐号真行大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李氏
谯郡人
祖世不仕。
母张氏梦神人遗己宝珠而娠。
方乳哺。
善知人喜愠。
长至佛宇僧舍。
必徘徊顾盻。
不忍去。
年十一。
师事毫城开元寺崇諲律主落发。
诵法华经。
能覆忆。
迨弱冠乃登戒。
顷之访道汴洛。
禀法华经义于智潜法师
梁开平二年
首阐所业于相国寺药师院
后唐长兴二年
以疏钞训迪门徒。
门徒之升其堂者。
馀二十人。
晋天福二年
习华严义。
敷扬于五台
以继颙大师之武。
缁素云萃。
因镌经于石。
列置殿之三面。
以垂永久。
又以四年
会僧俗二百四十人。
使人诵一卷。
总成三部
以周一年。
如是二十年。
不少间旷。
复施食以劝鬼神。
发菩提心。
上闻诏赐号真行大师
开运二年。
正月十六日示疾。
右胁称佛名号而逝。
寿七十一。
腊五十一。
门人奉遗命。
葬于河北之寺庄东原。
释遵诲
姓李氏
谯郡人也。
祖世不仕。
母张氏梦神人授己宝珠乃有娠焉。
生且奇异。
乳哺之时善认人之喜愠。
弥长见寺观必任步迟回顾盻不舍。
年甫十一礼亳城开元寺崇諲律主为师范矣。
诵法华经二周毕部。
由是勤于学问。
殆登弱冠受于戒律。
持彼律仪确乎转石。
寻师西洛问道梁园
初于智潜法师传法华经讲。
精义入神雌黄满口。
梁开平二年戊辰岁相国寺药师院
首讲所业。
至后唐长兴二年辛卯岁门徒相续请其训导
已周一十九遍。
升其堂者二十馀人。
天福二年
五台山颙大师精达华严大经。
躬入东京进晋祖降圣节功德。
师辩浪经江。
下风趋附乃允讲宣。
善下百川蔚成藏海矣。
梁宋之间以罢唱。
敷扬。
𢈈匝虚堂缁素云萃。
募四众镌石壁华严经一部于讲殿三面焉。
嗟其油素易罹炎上之灾。
刻此贞珉宁患白蟫之食。
工未告终所施已足。
又召僧俗人各念一卷。
得二百四十人成三部
四季建经会。
近二十年更无间旷。
复别施鬼神水陆法食。
皆劝励庄严菩提心行矣。
朝廷崇重旌表其功。
赐号真行大师
开运二年乙巳岁正月十六日示疾。
策杖教诫门弟子讫。
右胁而卧。
口诵佛名斯须长逝矣。
享寿七十一。
法腊五十一。
门生奉遗旨葬于随河之北寺庄东原也。
次有杭州龙华寺释彦求姓叶氏
缙云人也。
梁贞明中纳戒。
景霄律席迥见毗尼秘邃。
方将传讲。
俄悟呇婆罗汉。
坚固法。
乃游闽岭得长庆禅师心决。
回浙受丹丘人请居六通院。
其道望惟馨与夫申椒
争其芬烈矣。
汉南国王钱氏钦其高行。
命住功臣院。
归州龙华寺
聚徒开演。
好营众事。
务必身先。
唯以利人为急受施必归常住。
房无关键笥无扃鐍。
不容尼众礼谒。
不苟声势。
常属度戒四远人聚。
日供累千僧食。
未尝告匮。
言前后计饭钜万人焉。
宋建隆中终于住寺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自成明 1472 — 1560年二月一日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二
释自成字宝藏
姓刘氏,德人也。
幼习炉工,在钳锤间,即知以念佛从事
父早丧,事母以孝。
年三十,有出世志,从历下钟楼寺潭师薙染,即立禅习止观门。
将行脚,虑母老,无以为养,乃以具称其母荷担之,远游四方。
每乞食奉母于树下,菽水为欢,不减鼎俎。
后至燕都,往来西山百花中峪,栖迟数载,相狎已久,人多重之。
其养日益赡,然一瓢之外无馀糁,以此终母天年。
母卒,以荼毗法葬之。
众为建窣堵波,以表其孝义。
人称之至今
既葬母,专志清修,乃结庵于大峪岳家坡。
傅中贵钦其高行,请主都城普安寺
未几,白衣张居士普济庵阜城闉外四里园,以待水云,延居之。
会大虏犯京师都城三面受敌,率多奔溃,唯西郭一面。
将合围,虏酋引数千骑驰至庵前,酋趣入庵,众拥其后。
望见之,颓然憨笑曰:“毋动我物,毋折我木,毋毁我屋。
”时在八月,秋果方熟,灿如火,罗列阶前。
虏争取之。
曰:“此不可食。
”酋以为诳,强食之,甚苦涩。
乃夺其,更进以
虏啖而甘之,驩呼以为不欺己。
因诫众曰:“有人于此,毋妄杀也。
”为下令旗而去。
俄而一虏逐王氏子,入庵奔潜佛座下。
虏窥得之,刃将及肩。
以手挈虏,夺刀掷地,其人竟赖以免。
居顷之,虏亦稍引去。
每以一身当众虏,指麾谭笑间,所全活者无算云。
事在嘉靖庚戎 秋也。
馀杭韶善士者,感神示兆,为供养,倾心归依。
建弥勒庵以延
居常清洁,不事蓄藏。
衲衣敝帚,一钵无馀。
苟得施舍,复倾囊以济贫人。
若遇乏绝,更不乞请,唯以坯堵门面壁,忍饿而坐。
久之,有知者馈以米麦,食尽则堵如故。
习焉安之,率以为常。
后修普安寺,乃复归院,弟子日益进。
觉淳者,执业甚勤。
更多方苦之,祁寒溽暑,陆沈贱役,百不一可,无人识其意者。
及将终,顾谓众曰:“吾之有,犹树之有干。
至若枝叶繁茂扶疏,而庇荫者多矣。
汝知之乎?
”未几,无疾而化。
时嘉靖三十九年二月朔日也,寿八十有九,僧腊五十有奇。
灭后,大兴普安寺
神宗改元时,圣母建慈寿寺,使主之。
再传弟子本在继其席,以疾告退。
慈圣太后为筑别院曰“慈恩”,以休老焉。
其枝叶繁茂,一如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赵参鲁明 1537 — 160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浙江鄞县人字宗传号心堂
隆庆五年进士
户科给事中
抗直敢言,南京中官醉辱给事中参鲁请究治,为中官冯保所谮,谪高安典史
累擢右副都御史巡抚福建,申严海禁。
吏部侍郎
日本侵朝时,封贡议起参鲁持不可,因著《东封三议》,辨利害甚悉。
后终南京刑部尚书,致仕卒,谥端简
宗传心堂父龙积学尚笃行人称为赵夫子以岁荐官怀宁训导公少从父受经尽得其学先世无他赵于鄞凡家祭毕享馀惟侍父一席公性笃孝朝夕奉父教甚谨年二十二举于乡以进士庶吉士风格为馆阁所推重时江陵枋国嫌公无私谒改户科给事中益擅直节敢言如论王文成当从祀芦沟桥佛寺不当建及请甄别吏治釐刷马房诸疏俱其大者阉人张进给事中于留都台省交章劾仅薄罚公抗言乃守备中官申信之党不并治信无以服人且朝廷纪纲因此曹大坏渐不可长时信方与司礼冯保比谮于上得旨切责公使回奏公立草上有云臣但知有道之世可以危言不顾君父之前所当忌讳此则臣之罪也朝野俱傅诵其语即江陵读之亦心悔语客曰如此蕴藉不得居词林是吾过也然竟坐谪高安典史到官勤修尉职不自知从谏阁来当事檄使主白鹿书院公日励诸生务先实造从藓中得古文行忠信四字碑为笺而行之词义剀笃读者感动诸傍郡外藩士俱来就学一时称极盛稍迁饶州推官寻擢福建督学佥事时学使者执政意待士过严常汰多而录少公曰闽才薮也岂得尔一切以宽行之其于衡鉴为更精所录士后多为名臣乙卯秋方大校士适得父手书忽心动疑其有疾立投牒竟去当事苦留不可得及抵家父果卧疾不可起公日侍五药夜则拥父双足天暑伏床下亵器手濯中裙近衣未尝一入私室如此复岁馀父始殁公竟得心疾里中无不称公至孝服除仍起督闽学两岁五迁南太常寺卿故事百官贺万寿毕更衣谒孝陵长至先贺冬后陵祀公谓祝釐所以尊君而有事寝园则欢忻之情不畅陵祀所以格祖而反后朝贺则奠献之礼未虔具疏正其误俱报可擢右副都御史抚闽公至大阅兵海上壁垒尽新下教有司立行乡约甲境内无盗即盗发亦辄得有陈申者以倭报至言其势甚张人情震动公察其状曰是将勾倭以自为功耳立械系之谓倭来即斩汝巳而倭竟不至漳卒哗有司惧其为变欲勿问公曰废法以养骄乱之道也缚其魁斩之一军詟不敢动任闽二年未尝取一铢一缕幕府市租悉裁以养士及迁大理卿尚赢六万馀金藉付有司去再迁刑部左侍郎值封倭议起公上疏力争之改兵部旋改吏部尚书陈公有年选郎顾宪成共持衡不挠适同里沈公一贯拜麻公遂欲乞归因出为南刑部尚书陛辞又言封倭非计立枷非法语俱切至南中三尺久弛人易犯公坚持国法即勋贵中官无不敛迹身虽在南每闻国家大事辄忧见眉睫常云大臣谊同休戚岂谓南曹即去天万里遂可漠不相关因屡疏请早行皇储冠昏礼补谏官祖陵开采及他矿税释累系诸臣每公疏出朝野为倚重上亦方大用公会在廷推吏部尚书因以公名上沈公一贯疏言参鲁才品诚堪大用但与臣乡谁肯信臣无私参鲁因臣在亦必不至势必两相求去惟上免用参鲁幸甚公由是在南中九年满三考遂东归遣人以状闻上即家晋公太子太保逾四年而卒前一夕大星陨于厅事得年七十三公生平学问以主敬为宗为人温谦有蕴藉而见义直赴未尝少回常诵自反不缩四句以明志故能光明历落为当世所仪若此所著疏草文集藏于家
维基
赵参鲁(1537年—1609年)字宗传号心堂浙江鄞县(今宁波)人,进士出身
浙江乡试第六十名。
隆庆五年(1571年)辛未科会试第九十名,二甲第十五名进士
庶吉士万历元年(1573年)五月户科给事中,二年(1574年)十二月因弹劾凶监张进,被降五级,贬职为高安典史
饶州府推官五年三月福建提学佥事七年八月以亲老身病,乞致仕。
张居正死后,经孙继先举荐,恢复官职,十一年二月复除福建提学佥事十一月南京光禄寺少卿,十三年八月入为太仆寺少卿,十四年改任通政司右通政左通政,十五年升南京太常寺卿
万历十七年(1589年),以右副都御史福建巡抚,期间严申海禁,捕杀与倭寇勾结的商人。
十九年升迁大理寺卿二十年二月刑部右侍郎三月刑部左侍郎二十一年正月兵部左侍郎十二月吏部左侍郎
二十二年六月吏部尚书陈有年称病乞休,由赵参鲁吏部印,八月南京刑部尚书三十一年十一月六年考满,加太子少保三十五年三月累加太子太保
三十七年三月卒,与祭九坛造葬,谥端简,赠少保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丁宁现当代 1902 — 1980
词学图录
丁宁(1902—1980) 原名瑞文号怀枫别号昙影楼主
原籍镇江,随父迁扬州
受业于扬州名宿戴筑尧。
十三父殁,十六适黄姓,生一女夭,黄纨绔子,怀枫备受虐待,毅然离异,终不再嫁。
三十年代初与夏承焘龙榆生、王叔涵、任心叔相识唱酬。
抗战间奉母避走,母死无依,飘零无地。
四十年代经人介供职南京图书馆,建国后调至安徽省图书馆任古籍管理员,晚年受聘安徽省文史研究馆。
有《还轩词》。
还轩词·自序
余幼嗜韵语,九岁诵唐诗,至月落乌啼、烟笼寒水等句,辄悄然似有所会。
乃学为小诗,年十二,积稿盈寸,顾咿嚘稚俗,几类盲词。
及长以屡遭家难,处境日蹙,每于思深郁极时又学为小词,以遣愁寂。
初亦随手弃置,自丁卯春始稍稍留稿,至癸酉昙影集一卷,多半感逝伤离之作。
甲戌以后情境稍异,得与词坛诸公时通声气,至戊寅春成丁宁集一卷,唱酬之作占半数。
戊寅夏至壬辰秋,历时十五年,其间备经忧患及人事转变,成怀枫集一卷,是后即不更作。
盖知措语凄抑,已成积习。
处幸福之世,为酸楚之音,言不由衷,识者所戒。
于是结束吟笺,悉付尘箧,蠹穿鼠齧,已渐忘怀。
吴兴周君子美,古道热情,知余最久,悯身世之畸零,恐芜词之散失,愿为付印,并任校订之劳。
窃念叩缶之音,本不应浪耗楮墨。
第以一生遭遇之酷,凡平日不愿言不忍言者,均寄之于词。
纸上呻吟,即当时血泪。
果能一编暂托,亦暴露旧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法也。
  一九五七年八月    丁宁
还轩词·重印还轩词序
还轩词三卷系一九五七年八月老友周子美先生所代印,二十年来分赠友好,已仅存一册及底稿数纸。
今秋先生施蛰存先生来函,均有重印还轩词之议,时余久病新痊,视力愈衰,一时无从著手。
比邻卓君孟飞,青年好学,知余所苦,愿任校缮之劳,复于底稿中择一二可留者,按序补录于三卷之内,癸巳入皖以后所作为一厂集一卷。
全书共四卷,总二百零四阕,皆承周施两先生力助始克完成,谨此志谢。
再此书编缮校印皆卓君独力完成,附此志感。
  一九八零年二月    丁宁
还轩词存·初校跋
右《还轩词存》三卷,余友丁君怀枫之旧作也。
君名扬州人
幼孤,遭家多难,身世凄凉,以素擅诗词及流略之学,遂以佣书自给,而橐笔之暇仍不废吟咏。
余识君近二十年,初以其郁郁寡言笑,秘不以所著示人,心颇疑之。
相处既久,始觉其甘淡泊、重然诺,迥非寻常闺阁所能及。
以是时相过从,并得读其全稿。
盖君身世抱难言之隐,故其词有不尽飘零之感也。
因力劝付梓,以免散佚,并愿董其缮校之役,直至今夏始获写印。
昔者,先叔梦坡翁曾与朱彊村年丈于杭之西溪秋雪庵两浙词人祠堂,祀唐张志和而下千有馀人
而闺阁词人数甚寥落,舍清照、淑真外,无著名者。
今君所遭较漱玉、幽栖为尤酷,而其词之低回百折,凄沁心脾,虽不外个人得失,亦未始非旧社会制度下呻吟之音也。
今书将成,爰志数语,预料他时当有读其词而悲其遇者。
  一九五七年八月吴兴周延年子美,时年六十有二
北山楼抄本·跋
维扬有女词人丁怀枫,余未尝闻其名。
周子美为师范大学同事,其为丁君油印词稿,余亦竟未知,子美亦未为余言丁君事。
近日杭州胡宛春欲问丁君消息,嘱询之子美子美始为余道丁君身世,且言丁君尚在皖中为典书史,今年亦七十馀矣。
余欲从子美假读其集,则当时仅印数十册,悉以赠同好,今无存矣。
遂驰书复宛春,且求借其藏本。
三日,宛春寄书来,盖即子美所贻者。
余展诵终卷,惊其才情高雅,藻翰精醇,琢句遣辞谨守宋贤法度,制题序引亦隽洁古峭,不落明清凡语,知其人于文学有深诣也。
并世闺阁词流,余所知者,有晓珠、桐花二吕、碧湘、翠楼二陈,湘潭李祁盐官沈子苾潮阳张荪簃,俱擅倚声,卓尔成家。
然以还轩三卷当之,即以文采论,亦足以夺帜摩垒。
况其赋情之芳馨悱恻,有过于诸大家者。
此则词逐魂销,声为情变,非翰墨功也。
谭复堂谓咸同兵燹,成就一蒋鹿潭,余亦以为抗日之战,成就一还轩矣。
若其遭逢丧乱,颠沛流离,又与漱玉无殊。
读其词者,岂能不悲其遇。
漱玉古人矣,还轩犹在。
百劫馀生,寄迹皖中,隐于柱下。
水远山长,余亦无缘识之。
因手录一本,资暇日讽诵,寄我心仪。
  乙卯十一月云间施舍蛰存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